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摘要】学校教入手,着重阐明中美教育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而分析其背后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对学校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美文化;文化差异曾有一位中国的表演系学生到国外深造,她发现那里的同学远不如中国的精致,他们在高矮胖瘦、相貌水平上千差万别,年龄甚至也相差甚远。
由此,她很不理解,甚至怀疑学校的教学,这种差异给她的学习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障碍。
直到她看到同学的大型表演,惊讶于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力,才不再困惑。
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这种不理解恰恰反映出中美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
全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伴随着人员跨国流动情况的普遍,文化也开始有更频繁的、大范围的流动。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课堂都已经出现了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文化传播和学习的过程中使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其二,全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习得本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中各种文化的交流,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和谐运转。
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更加认真和妥善地对待教育文化的差异,努力帮助本民族文化传播并教会人们理解其他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促进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这是是创建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
①①林一、刘珺.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87.一、中美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目前,中国教育的考核体制十分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所达到的资格或者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不够,而西方却并不如此。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选拔性入学考试上,尤其以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学科更为突出。
上文提到的例子其实是一个人所遇到的中美教育文化的冲突问题,是中美在表演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艺术专业院校的表演专业中,放眼望去几乎全都是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少男少女。
他们中很多人正是由于自己突出的外形条件,才考虑选择报考表演专业。
另外,近年来每逢艺考,一些艺术院校的周围都出现了专业化裸妆的店面,专门为考生服务,目的是帮助考生既能躲避面试时禁止化妆的限令,又能有精致良好的形象。
有新闻报道中称,到店接受化妆服务的男女考生众多,但其价格却也并不便宜。
可见,中国表演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动机有一种对外貌条件十分重视的倾向,所以突出的外形条件对中国想要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非常重要。
但对于美国大学表业专业的同学来说,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们并不必一个个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甚至有的学生已为人母。
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学习表演并不因为自己外形突出,而是因为对表演的兴趣和热爱。
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不会对表演系学生的形体外貌有太高的要求。
一方面表演是用来呈现和反映生活的,表演中也需要各样的人物和角色。
这些角色必然不可能有相近的身形与气质,同样靓丽的外貌,而是要有老有少,高矮胖瘦都不可少。
另一方面,表演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入学时测试的是学生的潜质。
换句话说,在美国,一个热爱表演而且潜力突出的普通学生,会比一个对表演一无所知的人更有可能进入专业学习,在中国的情况则不一定。
所以说,中美文化的不同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上。
具体来说,这是专业性学习与兴趣性学习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学习的专业性,学校教育潜在地认为像表演这样的专业只能让外貌出众、身形高挑的俊男靓女去学习,这也使它的选拔标准有了一定的偏好倾向。
而恰恰这些学生学习表演也不都是因为兴趣和热爱,他们认为自己的容貌应该而且可以学习表演,而且期望因此成名。
但美国文化不同,它注重学习的热情和,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对他有用并使他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应该学习而学习。
他们认为,学习应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只有热爱,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高标准的选拔和对专业性的要求无可厚非,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好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这样的标准是有其必要性的。
但就大学专业教育来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要培养出一个爱热所学、精心钻研的人,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精英,要培养出整个领域的繁荣——而这些,都与良好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分不开。
只有热爱才会钻研,才会精通,才会将自己置身于领域的发展。
因此,现代中国教育,无论是在艺术、人文,还是在科学领域,都难以产生精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教育和学习的动机,过分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性的要求,没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持久热爱与钻研。
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的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的不同。
许多留美的中国学生对这一点差异深有体会。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课程成绩往往非常突出,在国内可以凭此获得老师的重视和奖学金等很多奖励,而当他们到了美国学习,进入美国文化生活时,发现情况不一样了。
成绩名列前茅不再是奖学金的保障,还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课堂讨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往往是中国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忽略掉的。
还有中国留美研究生甚至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被其导师担心社交能力有问题,而拒绝为他提供一封支持他继续留学深造的推荐信。
中国学生对此十分不能理解,因为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专业成绩和表现为最主要标准,几乎不考虑社交能力,而美国教育对此却非常重视。
可见,文化的差异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对个人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因此,留学生必须要了解所处文化与自己本国文化的差异,并依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教育评判标准,融入新的教育环境。
此外,价值取向的不同还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思维训练上。
中美教育理念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上的不同认识。
在中国学校,学生们最重要的事情是记笔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录下来,并追求熟练和记忆。
这说明中国的学校教育是个授予的过程,学生们增长知识的方法是接受老师所给的东西。
接受的过程就是记录,不能有错,甚至不允许质疑。
而西方在培养学生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是一个个人探索的过程。
当学生犯错误时,在安全的范围内,老师会引导、辅助他们依靠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逐步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会干涉和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简单来说,西方实行的是试错教育,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得到经验,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差异在理科的课堂实验课上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在美国大学的化学实验课上,在安全的条件下,老师在指导一位同学进行演示实验时,任由该同学误将两种物质放入同一器皿,而站在旁边目睹整个过程,不进行提醒或阻拦。
实验失败后,老师让该同学自己分析实验现象,继而引导他分析出现这种现象和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后讲授了正确的知识和做法。
而中国的化学实验课大不相同。
实验前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不许触碰实验室里的仪器和物品,以防实验失败还要再重新进行实验准备。
做实验时,学生必须一步步遵照老师的指令,和老师的做法一模一样地完成,不许犯错误。
不过,针对教育方式的问题,目前中国教育界已有所重视,教育工作者也已经着手改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对西方的教育经验进行了适当的吸取,努力使中国学校教育更加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二、中美教育课堂表现的差异中美教育文化对课堂的理解十分不同,能够体现这种差异的案例不胜枚举。
比如,美国的课堂总会出现热烈的,甚至是激烈的讨论,学生们有很强的意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新奇个性和有创意的想法。
这使得在中国做口语外教的美国人,工作之初常常会感到对中国式课堂的不适应:中国的学生十分拘谨,不停地写下笔记,而不是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参与课堂。
这让他们感到非常苦恼,误认为自己的课堂内容是学生们不感兴趣的,或者是他们听不懂的。
直到工作一段时间后,外教才明白这是中美课堂文化的差异,与他们个人的表现无关。
另外,“提问之后的一片寂静”的尴尬现象,在多数外国学者在中国大学举办讲座时也十分明显。
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国式课堂与美国式截然不同,它本就是严肃、有地位差异、规矩安静的,而不是轻松、平等、表现自我的。
两种表现大相径庭的课堂,其实体现着中美教育文化的很多不同。
首先,师生角色定位的不同。
社会角色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特定身份的行为的期望,人们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角色关系。
①中美对“老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期望大不相同。
中国文化期望的是“严师”形象:老师是绝对权威,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个性被限制。
而国外老师在课堂上则扮演三种角色:一是侍者,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自主性大大增强;二是智者,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随时进行点拨、提醒、指正;三是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始终平等,师生可以互相探讨问题或争执,保留自己的观点。
②中西文化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差异,要求跨文化传播课堂上的外教老师,明确自身所处的另一种文化环境,根据所处文化环境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
因为,只有基本符合大的文化环境期望行动时,才能够达到预期的交往和教学目的,保证课堂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其次,这个现象反映出的是中西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关系方式的不同。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师生关系较为融洽,课堂对学生限制很少,相比之下,中国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生硬和紧张。
进一步说,教育中的关系方式①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4.②杨文博.中外课堂教学的几点对比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3(8):12-14.是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方式,分为参与型学习和被动型学习。
①在中国文化中,学校教育方式属于被动型学习。
老师将所有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记住知识本身,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记下相应的标准答案。
而在美国文化中,学生属于参与型学习。
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多进行发问和讨论,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不同的关系方式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中式教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侧重知识和成果的积累、传承与总结,不鼓励个人新观点的提出,进而要求学生规矩认真地完成老师给的任务,使得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而西式教育不追求对知识内容的强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自我表现,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参与讨论的能力,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熟记程度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再者,更深层次的,两种风格迥异的课堂体现出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
中国的文化模式较为正式,在教育方面,自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而“父”在中国家庭伦理中有着君主般至高的地位。
可见,老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的不平等。
中国教育领域讲究“尊师重道”、“为人师表”,所以教师自身十分注重塑造一种庄重、不苟言笑的形象,而学生更是被严格要求尊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