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税教学案例
案例一:
A酿酒厂主要产品为白酒、药酒及饮料。
2016年10月初,市国税局直属征收分局在审查其纳税申报时,发现纳税情况异常,特别是消费税应纳税额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很大。
10月21日。
征收分局派员对其该年1-9月的税情况进行了检查。
通过检查产品销售明细账,发现各类应征消费税产品依法定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与中报数额一致,但药酒产品的销售收入达2158万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号,增幅较大。
对此,企业财务人员解释说,2016年以来,酷酒厂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减少了白酒产量,扩大了药酒生产规模,由于药酒消费祝税率较低,所以在总的应税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应纳消费税税额却减少了。
为了弄清情况,税务人员又对产品账进行了检查,白酒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药酒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8%,增长幅度不大。
企业生产的药酒全部记入“产成品一药酒”账户,2016年1-9月培转药酒销售成本1098万元,与药酒产品销售收入明显不符。
由此推断。
企业存在混淆白酒产品销售与药酒产品销售的问题。
税务人员对包括该厂门市部在内的8个购货单位16份销货发票进行外调,发现开给本厂门布部的两份大额发票记账联与发票联产品名称不符,记账联为“药酒”。
发票联为“祖食白酒”。
再核对这两笔业务的核算情况,发现“主营业务收入一一药酒”账页后面单设一账页,户名为“门市部”,只登记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
未登记单价及单位成本。
该企业混淆产品销售收入,逃避纳税的问题终于查清。
销售明细账的“门市部”账户记载2016年1-10月药酒销售收入537万元,实际为粮食白酒销售收入,共少计消费税107.4万元。
问题:A酿酒厂在处理消费税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二:
A公司是某省甲市的成品油经销企业,同时兼营销售不应税的芳烃类化工产品。
B企业是某省乙市的炼油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成品油,同时生产芳烃类化工产品。
2016年3月-2017年1月,A公司从B公司购入汽油2100吨,柴油1600吨,芳烃类化工产品1900吨,然后再销售给用油企业。
B公司为了避免缴纳成品油生产环节的消费税,提出给A开具增值在专用发票时,把销售给A的成品油的汽油和柴油的品名写为不用缴纳消费税的芳烃,合计每吨汽油和柴油比原价格少收102.9元,A公司同意后,从B公司购入的汽油和柴油都写为芳烃,然后再销售给用油企业,按实际货物汽油柴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用油企业。
2017年3月,国税局对成品油消费税风险防控范围内的企业进行随机分类排查,发现了A企业同名货物的进销存不符合“期初库存+当期购进-当期销售=期末库存”的逻辑关系,涉嫌变名销售。
主管税务机关责令A公司补缴汽油消费税4430496元,柴油消费税2257920元,合计补缴消费税6688416元,并且移交公安机关继续查处。
并向乙市B公司的主管税务机关通报了相关情况,B公司的主管税务机关继续依法查处B公司的违法行为。
点评:为了防止成品油行业利用贸易企业不缴纳成品油消费税的漏洞,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规定“工业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将外购的消费税非应税产品以消费税应税产品对外销售的,视为应税消费品的生产行为,按规定征收消费税”,本案中A公司为贸易企业,且把从B公司购入的不缴消费税的“芳烃”作为需要缴纳消费税的汽油和柴油销售,应当按照47号公告缴纳汽油和柴油的消费税。
A公司起初的动机是为了少付油款,但是这种违法操作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处,就需要依法缴税,司法机关也会倾向于认为“变名销售”的行为是偷税行为,涉嫌构成逃避缴纳税款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