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与设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 程的开发工作 ,包括: 制定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领域的本地区标 准、研制适合本地区的具 体课程方案、组织编写相 关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学校根据自己的办 学思想,结合本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自 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
2.根据教育行政机构担当的角色来划分
1.根据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划分
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
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政府机构起重要的作用, 开发的课程具有权威性、 强制性。包括:基本的 培养目标、课程范围的 宏观领域、核心课程及 其标准、最低标准、可 选择的参考性框架 。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联系
“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curriculum making)、“ 课程建设”(curriculum building或curriculum construction)等词发展、 演进而来。
1923年和1924年
1935年
区别
“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的涵义是学校课程的编辑和制作 , 大体上包括对人生活动的分析,对教育目标的分析,对儿童身 心发展状况的研究。对教学科目的安排和各科教学时数的分配, 对教材教具的选择和评价等等。
课程开发除了包括目标、内容、活动、方镗法、资源及媒介、 环境、评价、时间、人员、权力、程序和参与等各种课程因素 外,还包括了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包含了课程决 策的互动和协商。
80年代 ④ 走向成熟 ③ 层出不穷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模式、条件等均成为各 国学者感兴趣的、会议 讨论的热点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课程是由价值 经验组成的 赋予教师和学 生自由度
教师成为课 程开发专家
理念
综合各方的 课程决策 学校与外界之 间广泛交流、 沟通
学术要求高,工 作任务繁重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基础框架
国家课程开发为基础
学校内部的课程框架为基础
个别教师、两位教师、教师小组、 全体教师、校外机构、个人合作 选用、改编、拓展、新编 非定向课程的开发、单项课程的开发、
开发主体
参与程度
一、课程开发的涵义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使 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决定课 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的联系和区别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上)
目录
1
2 3 4 5
课程开发概述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基本取向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课程开发概述
课程编制与编订 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的层次 课程开发
由来与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 类型与过程
50年代后
1974年3月
开始流行
受到关注
逐步代替
正式使用
美国查特斯和博 比特分别出版了 《课程编制》和 《怎样编制课程》
美国学者卡斯威 尔和坎贝尔合著 的《课程开发》
欧美用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逐步 代替了以前常用的 curriculum making和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必修、选修学科的范围。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 主要是基本政策,包 ◆各学科的时间分配。 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开发,课程开发的主 括课程宗旨、课程性 ◆要求的标准、具体的目标、 体可以是国家、地方、 质、课程目标、选择 学习内容、评价方式。 内容侧重点不同 学区或者学校,不同 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 ◆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 教育行政体制的国家, 表述形式不同 等,具体表现为由中 质量管理的程序。 要求不尽相同 央政府、地方政府或 学区制定的官方文件
第 19 页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课程设计的成分
课程哲学
课程目标 方法与组织
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评价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课程设计的维度
范围(scope) :
关涉课程的垂直结构,主要指课程内容 的广度(breadth)和深度(depth)。 顺序性(sequence) : 对于课程的垂直结构而言,主要指课程 内容的关联及递进。 连续性(continuity)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宏观层次
标准的基本内容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教师需要以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 自身的风格、学生的基 础、教育资源的状况, 灵活地制订自己的课时 计划,概要说明课时目 标、学习内容、学生的 活动、教学方法、评价 形式等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目录
1
2 3 4 5
课程开发概述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基本取向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第二节 课程设计概述
本节主要分析和清理课程设计的概念、成分和维度。
概念
开发范围
部分课程的开发和全部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分析情况
制定目标
评价及修订
大致框架
确立方案
理解并实施
(四)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与困难
1.支持校本课 程开发的观点
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带有普 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校本课程顾及学校 的特殊性和面向全体教师 ,了解学生的能力、 经验、兴趣和需要,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挥和 进取动机
2.校本课程 开发的问题和 困难
许多学校仍过分依赖和迷恋国家课程,学校 领导或者认识不到位,或者素质欠佳,缺乏 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 , 教师在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开发能力等方面 存在明显不足
案例
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 曼纳帕克学校位于纽卡斯尔东部,招收11—18岁的学生,在校学生约l000名。1967年, 该校在一所选拔性技术学校和三所现代中学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从建校那天起,曼 纳帕克学校就把过去的文法学校奉为办学楷模。譬如,分门别类地开设所有的传统 学科,每节课的时间规定为35分钟,按照能力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1974年复活节前后,新校长到任,广大教师改革心切,强烈要求改变上述传统做法。 经过调查、论证和讨论,校方和教师决定采取三项改革措施:第一,开发综合性的 校本课程,如人文学科、综合理科、创造艺术等,并实施小组教学。第二,实行混 合能力分班,缩小班级规模。第三,根据学科性质,把每节课的时间大体调整为1小 时,人文学科每节课的时间调整为l小时以上,为小队教学创造条件,减少学生转换 教室的次数。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 开发综合性的校本课程包括开发人文学科、综合理科、创造艺术等课程。这里介绍一 下开发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过程。 1.建立人文学科教学小组 人文学科教学小组由来自英语、地理、历史和宗教教育四个教研室的若干教师组成。 通过开发人文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该校建立了新的教学体制。长期以来,该校英 语教研窒、历史教研室和宗教教育教研室的教师处于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 的状况,教师总是以“教师享有自治”为由,拒绝其他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进入教室 听课。自从实施小组教学以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负责,互相交流,集体参与 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案例
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2.课程形式 以专题为主,采用综合课程和学科课程两种形式。 (1)综合课程形式 在采用综合课程时,要求教学小组内的英语教师、地理教师、历史教师和宗教教育教师共同围绕一个 专题,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在讲授“古希腊”这个主题时,历史教师负责讲授古希腊的发展历程, 地理教师负责讲授古希腊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宗教教育教师讲授古希 腊的宗教信仰、宗教派别、宗教活动、宗教冲突、宗教与世俗的关系,英语教师讲授古希腊的语言、 文学、艺术等。 (2)学科课程形式 在采用学科课程时,要求教学小组内的英语教师、地理教师、历史教师和宗教教育教师分别以某一专 题为核心,组织有关课程内容。 3.其他参与者 在开发人文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参与者包括: (1)校外专家。学校先后邀请了几位人文学科的校外专家,如当地教育学院的一位高级讲师、纽卡斯尔 补习机构负责人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学科顾问。校外专家与教学小组的教师一起商讨课程目标、课 程选题、课程内容等问题。 (2)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开发人文学科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工作者始终被视为教学小组的重要成 员。他们负责向有关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资料,指导学生掌握查阅信息的技能。由于他们应邀参加 了几乎所有的教学工作会议,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目标明确,服务非常到位,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3)秘书。负责打字、复印、制作网表、录音、分发资料、注册登记等事务。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如果 离开了秘书的辅助工作,开发人文学科课程是完全不可能的。 (4)学校其他部门。负责提供教学资源。 (5)社区。提供共享教学资源的场所和时间。
日本文部省和经济合作发 展组织所辖机构“教育研 究革新中心”合作 ,明确 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 概念及其基本方向
(三)课程开发的层次
宏观层次
① 根据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划分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② 根据教育行政机构担当的角色来划分
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 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
二是指这种设计活动的产品,此 时,“设计”为名词,相当于我 们常说的“课程方案”。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课程设计的作用
中介作用 课程设计的根本 任务,是要把课 程目标和经过选 择的内容或学习 经验转化为具体 的课程计划(教学 计划)、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和教学 材料等。 课程设计是课程 从目标到实施的 中介和桥梁。 平衡作用 课程研制过程中 涉及课程素材的 取舍,课程诸要 素或成分相互关 系的综合处理。 如何取舍、优化 诸要素或成分及 其相互关系,据 以产生均衡的课 程,是课程设计 的主要作用。 总摄作用 课程设计是设计 者深思熟虑的决 策结果。 课程设计一旦确 定下来,对课程 要素的处理就要 与这种没计保持 一致,对目标和 评价的决策要与 对材料和活动的 决策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