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化和成土被另外一种大小相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形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称为~。
使其成为复杂的腐殖质过程。
数量与性质随土壤pH PH越大,负电PH越大,电荷密度越大。
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1~100nm的固体小颗粒指定某一个离子所言,其他同时存在的离子都称为这个离子的互离子离子的有效度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表现出来的酸度>>性盐类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H+和Al3+被浸提液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PH值单位所需要的碱量或酸量。
g/cm3表示。
4℃水的密度之比或单位体积土粒重量与4℃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10nm之间,近似于球形的疏松的多孔的小土团,蚯蚓粪就是团粒结构。
(过程)作用土壤在105~110℃范围内,烘至恒重时所移去的水分子称为~。
是指土壤吸水达到最大吸湿水量后,土壤外面仍然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在吸湿水层外部,再吸附一部分液态水而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称为膜状水。
(部分有效部分无效)靠土粒表面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分子引力,吸附在土粒外面的气态水分(无效即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它的势能(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
田间土壤水分因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获得的位能不相同,这里受重力影响引起的势能变化叫重力势,可正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能否被植物吸收及其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变化土壤水分以气态水向近地大气中扩散的过程称为土面蒸发。
1.氧气含量显著低于大气2.CO2含量显著高于大气(根系呼吸放出O2、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土壤中存在碳酸盐与酸释放O2)3.水汽含量高于大气4.土壤中存O2,同时放出CO2的扩散过程。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指单位厚度(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每秒钟经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卡数。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土》水》空1℃的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得单位体积1cm3的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空>土>水砂土的容重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一般认为动植物残体、微生物残体、人类生产活动。
土壤腐殖质主要是由(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
其中以(胡敏酸)(富啡酸)为主。
土壤胶体:有机胶体(腐殖质)无机胶体(层状硅铝酸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潜性酸远大于活性酸,水解酸>交换酸, PH(活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毛管孔隙(导水性)、通气孔隙(通气性)。
、土壤质地:砂>壤>粘2、土壤结构:越好其越小3、腐殖质:越多其(吸附力)束缚水1物理束缚2化学束缚(毛管力)毛管水1毛管上升2毛管悬浊(重力)重力水我国土壤的酸碱反应大多数变化在土水势土壤热容量分为:重量、容积热容量含水量,而宜耕期则决定于土壤质地。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具有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4.具有储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为主到高岭石,水滑石为主②北方土壤中伊利石多(还有蒙脱石),红壤,砖红壤,主要是高岭石,氧化物质③我国土壤中水化云母(伊利石)矿物含量较高▲区域:新疆,内蒙以水云母为主地带;东北,坝上(黑钙土,栗钙土)以水云母—蒙脱为主地带;华北,西北(褐土,黑垆土)以水云母—蛭石为主地带;江苏(长江流域)以水云母—蛭石—高岭为主地带;江西(中南地区)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地带;闽、粤、云南以高岭为主地带。
水分:由于颗粒粗,空隙大,水分易透入,透水性好,保水性弱,水汽易迅速从土壤扩散出去,水分蒸发快。
养分:养分含量缺乏,颗粒粗,保肥力弱。
供肥能力强,发小苗不发老苗。
气:透气性好,好气微生物活动,有机质不易累积。
热: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温度易变化。
物理机械性:可塑性、胀缩性、粘结力和粘着力小。
耕性好25%以上。
水分:颗粒细,孔隙小,小孔隙,毛管孔,能将水托住,蓄水性好,孔小透水性差,注意排水。
养分:粘粒多,养分含量高,保肥力强,供肥能力差,发老苗不发小苗。
气:通气不好,嫌气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热: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
耕性:干时硬结,湿时泥泞,干收缩龟裂,应多施有机肥。
总之:粘土保水保人为的将洪流引入农田,使细泥沉于砂质土壤中,因细泥原是农田表土,含丰富养料,可增厚土壤,改良土壤,称引洪漫淤⑶改良土壤结构: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质改良结构。
律(浓度大的低价阳离子也可以等当量代换高价阳离子)、影响交换能力:①电荷影响:电荷越多,交换能力越大。
②离子半径影响:离子半径越大,水化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大。
③离子浓度影响:离子浓度越高,交换能力越大。
2影响交换量:①土壤质地:按着粘土、壤土、砂土的顺序,阳离子交换量由大到小变化。
②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含量越多,阳离子交换量越大。
③胶体种类:按着腐殖质、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含水氧化铁铝的顺序,阳离子交换量由大到小变化。
④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壤pH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不同点①溶解度不同。
胡敏酸不溶于水,溶于碱不溶于酸;富啡酸溶于水,既溶于酸又溶于碱。
②颜色不同。
胡敏酸黑褐色,富啡酸金黄色。
③分子量代换量羟合程度不同。
胡敏酸均大于富啡酸④酸性不同。
胡敏酸弱于富啡酸。
⑤碳氮含量、氧硫含量不同。
胡敏酸的C、N含量高于富啡酸,而富啡酸的O、S含量高于胡敏酸。
⑥稳定性不同。
胡敏酸稳定性强于富啡酸2、相同点:①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②形状基本相同,大部分为球形、棒状③吸水量相同,吸收自身重量5倍的水④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弱于粘粒,强于砂粒。
成腐殖质的原始材料)蛋白质生成氨基酸、肽类、含氮化合物(构成腐殖质的原始材料)②合成阶段原始材料经过酶促反应、缩合反映、纯化学反映生成腐殖质单体分子作用主要有:①土壤有机质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
土壤有机质富含各种矿质养分,它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全面的养分。
②土壤有机质可提高土壤保肥力,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
土壤有机质胶体可吸附大量的矿质养分离子,以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同时有机酸及其盐类则为土壤提供了一个伏良的酸碱体系,提高了土壤的缓冲能力。
③土壤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较好的物理性状。
土壤有机质在粘粒间相粘结合过程中起到胶结剂的作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具有伏良的通气、耕性等物理性状。
④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这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的吸湿性有关。
⑤土壤有机质有刺激植物生长的功能,它能提高植物及微生物的活性。
首先,土壤有机质能促进植物体内糖代谢,促进植物还原糖的积累,土壤有机质还能提高植物细胞的渗透压,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其次,有机质能促进过氧还原酶的活性,可促进种子发芽及根系的呼吸作用。
最后,在浓度的土壤有机质还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为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⑥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微生物生长,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碳源和氮源。
⑦能降低农药残留,并能减轻重金属的污染。
有机质能吸附有害物质,或与有害金属离子形成螯合体附水流出土壤,从而减轻了土壤的污染。
调节途径:1、增施有机肥料;2、种植绿肥和牧草;3、合理轮作(实施粮草轮作)气候(高温高湿):下雨多,土壤中K+、Ca2+、Na+、Mg2+等盐基离子被淋失使得H+、Al3+富集;2生物a生物生命活动产生CO2 b生物有机残体可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机酸 c专一性微生物的存在,硫酸化细菌、硝酸化细菌③人为(施肥和灌溉):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④酸雨:华中最为严重气候因素: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岩石矿物风化释放出来的钾钠钙镁等碱金属、碱土金属、简单盐类不能彻底迁移出土体,而大量积聚于土壤和地下水中,形成它们的石灰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盐类通过水解产生OH-离子,使土壤向碱性方向演化。
2生物因素: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植被的选择性吸收,植物对K、Ca、Na、Mg选择性吸收,对碱性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影响。
3母岩、母质:a基性盐和超基性盐分别含有丰富的Ca、Mg、K、Na等盐基物质,其风化体中也常含有较多的盐基成分 b沿海滩涂淤泥,含CaCO3及易溶性盐丰富,且地下水和灌溉水质矿化度高,造成土壤呈碱性反应 c中性硫酸盐:在嫌气条件下,由于有机残体和嫌气细菌作用,可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然后与碳酸钙作用,转化为碳酸盐,经水解产生OH-,使土壤呈碱性反应。
4地形的影响:高中洼:洼地中较高地的土壤容易向碱性方向发展洼中高:高原中洼地周边的土壤易向碱性方向发展。
盐分迁移: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去气散,气散盐存5人为因素:过量的施用石灰和生理碱性肥料或引灌碱质污水可使土壤呈现碱性施有机肥料:利用有机肥分解时释放的大量CO2,以增加土壤中CaCO3的溶解度,消弱其碱度,从而降低其土壤PH值2施用硫、硫化铁及废硫酸或绿矾等 3施用生理酸性肥料 4施石膏:改钠质土变为钙质土胶体的种类、性质:不同种类的胶体,提供氢离子能力不同(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拜来石>高岭石>含水氧化物)2 土壤阳离子组成、盐基饱和度:土壤中H+和Al3+比较多,称氢铝质土(酸性);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称钠质土(碱性);土壤中阳离子以Ca2+为主,称钙质土(中性);盐基饱和度是中性到碱性3土壤空气中CO2偏压:CO2偏压增大,PH减小4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越大PH有升高的趋势5淹水(氧化还原):某一土壤淹水,PH有升高趋势(酸性土淹水PH↑碱性土淹水PH↓)碱性土:碱蓬盐化植物:柽柳喜钙植物:苜蓿、甜菜石灰性土:甘草)1.弱酸和弱酸盐的存在2.两性胶体的存在3.阳离子的交换4.活性铝1.影响肥力的有效度2.影响微生物,PH6-8时活动旺盛3.影响土壤结构,中性土结构好。
、两大学说:①多级团聚学说:单粒在钙离子凝聚作用下形成微凝聚体,在经过多次粘结形成微团粒,在经过有机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形成团粒。
②粘团学说:粘粒与粘粒经过粘结作用形成粘团。
粘团与粘团,有机胶体,沙粒,粉粒之间经过多次胶结粘结作用形成微团粒,在经过有机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形成团粒。
形成机制:1.胶体凝聚作用:胶体颗粒相互凝聚成团从介质中沉淀析出的作用。
(3价>2价>1价,同价阳离子水化半径大的,凝聚作用强。
阳离子浓度大凝聚作用强。
2.水膜的粘结作用:①土粒与水膜与土粒之间②联结带的形成。
3.胶结作用①简单无机胶体与土粒使得溶胶变为凝胶使土粒凝固在一起形成团粒②粘粒靠粘性③有机物质(腐殖质以钙离子与铁离子为桥键进行胶结;糖类以氢键为桥键进行胶结;根系分泌物具有粘性;微生物菌丝缠绕)4.根系及掘土动物的作用:①根系(根系分泌物粘结土粒;根系切割土壤)②掘土动物生命活动导致土体破碎形成团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