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那些成功的国内名人们,总会经历过一些励志小故事,那么国内名人的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名人的励志小故事:李嘉诚的贫富人生观李嘉诚坦白地说,我爱当我自己!他对爱的另一种理解很独到,贫穷时对别人好,以全身心的努力获取最少收益,以毫无怨言的奉献投入最大精力,以完美敬业的态度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但是,一个人富有时,就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对自己好,拿钱买最好的服务、最优的人才、最佳的资源,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存状态,更有效率,也更具优势、价值和意义。
在他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艰苦、残酷、悲凉,饥饿与疾病的恐惧让他深思,贫穷对一些人来说,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但是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
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
他深刻地理解这些恐惧,也曾身受煎熬,他曾梦想当一名内科医生或者科学家,可是现实中他走出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自己富足起来之后,为一些人带来相对缓冲的生活保障,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摆脱贫穷的枷锁,找到摆脱疾病、愚昧、依赖和惰性的方法,它肯定不会是无期徒刑。
当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要成为把它榨为柠檬汁的人,善于描绘自己独特的心灵地图,才会成为热爱生命的人;;有思维、有能力、有承担、有原则、有理想,把柠檬的清香甘甜变成弥散的气息,融入你的生活和理想。
其实穷则思变,这变字如同榨出人生道路上一杯杯柠檬汁,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他的一位下属告诉记者,最初创业时,他脚上穿的袜子不能见人,他缝补了多次还舍不得丢弃;他鼻梁上的黑框眼镜,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表,戴了多年仍然是同一块;办公室如同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他每周要在这里工作五天半的时间。
他认为世界上总是有贫富分化,作为企业家的责任不是提供免费午餐,而是为年轻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大众的就业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脱离跨代贫穷。
这种摆脱贫穷的教育意识总是让他刻骨铭心,因为他艰难活到13岁时,父亲因肺病去世了,而自己也身染肺病,病情接近危险阶段,但他告诉自己不能死,因为身为大儿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他不停地抢学问,到旧书摊买旧书看,其中包括老师使用的教科书,还有与谋生有关的书。
三年零八个月的岁月,他的知识比得上一个中学毕业生,这段日子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病看过一次医生,而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医治好自己,这种摆脱病魔的方法让他受益匪浅,成为他终生奋斗的信念和力量。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而他风趣开朗地说,他把基金会视作第三个儿子,他的基金会已拥有自己三分之一的资产,至今他已经捐出145亿港元。
李嘉诚是一个重视声誉的人,而做慈善并非完全为了名声,其中的决心就是将他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他有一句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他经商立世的成功体会,也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
他还说,“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就是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他希望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所做的事,一定要比他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
他说,金钱用得其所,才是“内心的富贵”。
国内名人的励志小故事:萨顶顶的“拒绝”与“接受”作者:李玉顺今年年初,被誉为“梵音天后”的萨顶顶受央视名嘴撒贝宁的邀请,在其主持的《开讲啦》栏目里,做了题为“我是音乐的理想主义者”的著名演讲。
演讲结束后,在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里,一个面相姣好、聪慧灵秀的女孩,当着众人的面向萨顶顶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你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前,听说格莱美奖早就向你抛出过橄榄枝,但是你却拒绝了。
我记得当时的你是这么说的:我觉得现阶段还不太适合这个奖项,我不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或者是一步登到顶峰。
那么请问,你为什么在当时要那样讲?事后或现在的你在回想起这件事时,有没有过一些遗憾呢?”面对女孩的提问,身着一身华服的萨顶顶端庄地站到台前,以舒缓而淡然的语气,条理清晰地道出了事情的整个经过:2005年的时候的确有这么一个机会,当时的格莱美奖组委会想邀请我去参加一个座谈会,那时我的《万物生》专辑尚未完成,我觉得我不配去参加这个会议。
原因是我才做了一个小样,回来后我将得到什么呢?我不会单单是为了获得几篇新闻报道吧!我要尊重音乐本身!所以,我坚决地告诉对方,等我把自己的专辑做好后,也许你们还会来邀请我的。
幸运的是,三年后我的新专辑做好了。
这时候格莱美再次给了我音乐入围的机会,于是我欣然接受邀请,由此登上世界顶级音乐的舞台,并顺利拿到了“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亚洲第一歌手大奖。
所以说,我成名之前的拒绝虽然有些固执,却是对音乐尊重的一种表现!萨顶顶的讲话刚一结束,台上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便是对一名理想音乐人最好的认可和奖赏。
萨顶顶的成功让我想到了长在美国某地的一个稀有树种;;屋果松,这种树有个特点,它的果实松塔只有在强大的高温作用下才会绽开,并释放出强有力的种子。
那么,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就应该像屋果松的松塔一样,随时摒弃生命成长中的一些假象,不断积蓄力量,等到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再来绽放。
相信那时的你,定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国内名人的励志小故事:周杰伦创业成功的路上没有偶然这个有点沉默、家世平平的歌手,用他的音乐席卷了整个华语地区,开拓了流行音乐新领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复兴。
周杰伦的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上?职业培养期:成绩平平的他,专注自己的音乐天赋周杰伦,1979年出生于台北。
爸爸是生物老师,妈妈是美术老师。
从小,周杰伦对音乐就有着独特的敏感,听到音乐就会随着节奏兴奋地摇晃,有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戴上墨镜学高凌风唱歌。
母亲见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这一年,周杰伦才4岁。
虽然是教师之子,周杰伦的学习却不尽如人意。
小时候,成绩栏上红颜色比蓝颜色多,数学考试成绩经常在40分左右,只能用“对音乐有天分的人,好像数学都不太好”来安慰自己。
英语老师甚至认为他有学习障碍。
高中联考时,周杰伦的功课还是很差,只考了100多分。
当时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招生,周杰伦抱着试试的心理参加了考试,竟然考上了。
在高中能学习音乐,周杰伦幸福无比,他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在这里得到了认同。
他的高中同学回忆,那个时候,周杰伦弹钢琴唱歌和打篮球的样子迷倒了很多女孩子。
虽然父母亲在他14岁时离异,但是躲在音乐世界的周杰伦却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综观周杰伦的职业培养期;学生时代,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
首先是对自己音乐天赋的忠诚和投入。
音乐对于他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兴趣,不如说是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音乐帮助他抵挡父母离异、成绩不好等所有的青春期的常见烦恼,让他自信健康成长。
一个人能够在自己天赋中自由舞蹈,这无疑是一种幸福,这能抵挡住一切成长的动荡。
爱因斯坦在这个年纪正幻想与光赛跑,傅聪则生活在小提琴音符中间……其次是高中时代选择读音乐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规划。
高中时代是个人重要的职业培养和探索期,如果天赋在自己的小群体里获得认同,就会极大推动未来把这种天赋作用于社会的想法。
职业适应期:在当餐厅侍应生的日子,坚持音乐梦想由于偏科严重,还屡屡挂科,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
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这个问题被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千万次地问,当年的周杰伦也面临这个走出校门后进入职业适应期的问题。
如果择业,最吸引他的一定就是成为一名歌手,但一个普普通通的17岁的孩子,如何成为歌手?无奈的周杰伦几次碰壁以后,选择了在一个餐厅做侍应生。
在餐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把厨师做出来的饭菜送给女侍应生,再由女侍应生送给客人。
即使是这样,周杰伦也没有离开自己的音乐世界,他带着一个随身听,一边工作一边听歌。
机会终于来了。
老板为了提高餐厅档次,决定在大堂放一架钢琴,但连续尝试了几个琴师都不满意。
周杰伦在空闲的时候偷偷地试了试,他的琴声震惊了不少同事,包括他的老板。
老板拍着周杰伦的后背说:你可以在这两个小时不用干活了。
可以说,选择先去餐厅打工,是周杰伦的正确选择。
好的职业规划强调先生存再发展:其一,完美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期的技能和经验的积累。
其二,大部分学生毕业的时候,最需要补的能力不是专业能力,而是适应社会的心态。
这堂心态课程可以在任何工作里面学到,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试想,如果周杰伦坚持寻找自己喜欢的完美工作:唱歌。
那么,他的音乐之路能坚持多久?没有经济支持,没有能够证明自己的履历,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音乐梦想随之破碎无可修复。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中也有这样一些人:我要做管理,我要做导演,我拒绝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于是,把自己塞进了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间,动弹不得。
他们忘记了,完美的工作是从不完美处开始的。
职业发展期:面对挫折不言败,历经风雨终成功在餐厅里打工和弹琴让周杰伦慢慢开始有公众演奏的机会,也慢慢开始积累起自己的听众。
如果没有那个意外出现,他也许会觉得,这样的工作还挺好的。
但是,机遇从不会忘记那些执著于梦想的人。
1997年9月,周杰伦的表妹瞒着他,偷偷给他报名参加了当时台湾著名娱乐主持人吴宗宪的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
当时的周杰伦非常害羞,他甚至不敢上台唱自己的歌,只好找了一个朋友来唱,自己用钢琴伴奏。
两个人的演出“惨不忍睹”。
但主持人吴宗宪路过钢琴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个一直连头也没敢抬的小伙子谱着一曲非常复杂的谱子,而且抄写得工工整整!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对音乐很认真的人。
节目结束以后,他问周杰伦:你有没有兴趣参加我的唱片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然而通过短短的几秒钟看乐谱根本无法判断某人是否具有音乐天赋,真正让吴宗宪感动的是这个年轻人对自己乐谱的认真程度。
打动吴宗宪的,与其说是才气,不如说是认真。
很多时候,不管能力有多大,机会往往只选择那些认真对待自己工作的人,这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
作为唱片制作助理,在负责唱片公司所有人的盒饭之余,周杰伦在那间7平方米的隔音间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半年下来,他写出来的歌倒不少,但曲风奇怪,没有一个歌手愿意接受。
其中包括拒绝《眼泪不哭》的刘德华和《双截棍》的张惠妹。
吴宗宪有些着急,他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些打击。
他让周杰伦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写的歌曲很烂,当面把乐谱揉成一团,丢进废纸篓里。
这是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打击。
然而,吴宗宪第二天早上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惊奇地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新谱子又放在了桌上,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吴宗宪都能在办公桌上看到周杰伦的新歌,他彻底被这个沉默木讷的年轻人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