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ppt课件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 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 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 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 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9预防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 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 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 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 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 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 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 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
九、预后
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随年龄增长病 死率明显上升,平均病死率为25%左右(10%~47%)。常见 死因是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 存者中病残率亦较高, 20% 的幸存者在 1 ~ 2 年内再次复
发。
9 预防
1.预防性治疗 对有明确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防性 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 250mg/d,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 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出血倾向者慎用。 2.针对可能的病因积极预防
急性脑梗死分为超早期( 1-6 小时内)、急性期
( 1-2 周)、恢复期( 2 周 -6 个月)、后遗症期
(6个月以后)四个阶段
要特别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治疗,注意全身综
合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根据不同病因、不
同病情采取不同措施。
六、辅助检查
头颅CT是最常用的检查
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 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 出。
二、常见病因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基础心脏疾病 高血脂症 饮食不当
三、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脑血 流中断30秒即发生脑代谢改变,1分钟后神经 元功能活动停止,超过5分钟即可造成脑组织
梗死。
脑血流再通超过治疗时间窗,脑损伤可继续
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
四、临床表现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 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 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 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五、分期
七、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静息状态下或睡
眠中急性起病,一至数日内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
征,并能用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来解释,考虑急性脑 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明确诊断。
八、治疗
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防治缺血性脑水肿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早期给予系统化和个体化康复治疗
特殊治疗—超早期溶栓
1、如果时间窗在三小时之内,筛选患者标准,有溶栓适应症,且患 者同意,可行静脉及动脉内溶栓。
常用药物为尿激酶和组织性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发病3-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 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3、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 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
病史汇报
患者与2016年3月16日15点51分由中医院转入我科,代诉车祸致 伤头部术后3天,来时测BP134/80mmHgP86次/分R17次/分 神志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存在。即送入抢救 室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3L/min 外带气管 插管距门齿距离约23cm且固定良好,外带胃管通畅,外带导尿管 通畅尿量约800ml色清澄淡黄色。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护理缓解其紧 张情绪,加被给予保暖。请脑外科会诊,向家属交代病情后由医护 共同护送脑外科。
学习内容
1了解颅脑损伤的定义及原因 2熟悉颅脑损伤的分类及评分重型的标准 3掌握脑梗塞的预防和轻微脑梗塞的注意事项
概述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分类: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和腔隙性脑梗死。
多数梗死灶发病后 24 小时 CT 不显示密度变化, 24-48 小时后逐渐出现与闭塞血管一致的低密度 阴影。
六、辅助检查
.脑MRI检查 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
病灶。 T1 和 T2 弛豫时间延长,加权图像上 T1 在病灶区呈
低信号,T2呈高信号,脑MRI检查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脑MRI弥散成像能反映新的梗死病变。MRI在缺血性脑梗 死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评价中已显示出优势,近年来超 导高档磁共振设备投入临床应用,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
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的
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甚至在急性脑梗死区血流灌 注变化以及病理生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
六、辅助检查
其他
脑电图、脑脊液及脑血管造影无肯定阳性发现。
PET和SPECT通常在早期即可发现脑组织缺血变化。 颈动脉Doppler可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检查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好发年龄: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压。 起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常较突然。 临床表现多样,可有20种以上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 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 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 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 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 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 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 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 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