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古诗文复习
《四块玉·别情》
1、自送别,心难舍,?
2、曲中“凭阑”的意思是
3、曲中“”句表明所写时节正值,一个“”字表达了的心情。
4、“”句是寓情于景,“”句则是直抒胸臆,两者都表现了
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曲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
而一个“拂”字则是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
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
“难舍”二字情思绵绵,刻画了一个感情丰富多情的女性。
D、作者先巧妙地用飞絮般得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情随景不断变化加深,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天净沙·秋思》
1、,百草红叶黄花。
2、曲中“飞鸿”的意思是
3、“孤村落日残霞”句表明这支曲所写时间是
A、清晨
B、正午
C、傍晚
D、深夜
4、“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
A、凄苦悲凉
B、沉郁浩荡
C、明丽斑斓
D、轻快自然
5、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是
A、孤村落日残霞
B、青烟老树寒鸦
C、一点飞鸿影下
D、百草红叶黄花
6、此曲通过与这两幅画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
7、下列对这首小令理解有误的一项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B、“一点飞鸿”是活动的生命。
原本的寂寥化为生机盎然,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
C、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本曲使读者感受到了沉闷压抑的情感。
D、最后两句诗人用五色,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整个画面充满诗意。
《黔之驴》
一、词语解释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入:
2、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为:
3、虎大骇,远遁远:
4、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尽:去:
5、慭慭然,莫相知知:
6、计之曰:“技止此耳!”止:
7、益习其声益:
益狎,荡以冲冒益:
8、“驴不胜怒”的“胜”解释为;《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胜”解释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胜”则解释为
9、下列加点词语与“觉悟异能者”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C、异哉,是鼠之黠也
D、永州之野产异蛇
10、下列加点词与“觉悟异能者”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蹄之(指代老虎)
B、虎见之(指代驴)
C、避林间窥之(指代驴)D放之山下(结构助词,可省略)
二、句子解释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
3、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三、内容理解
1、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老虎对驴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个过程的。
驴给老虎的第一印象是,以为神;第二个印象是,因而“”、“”、“”,说明老虎对驴的害怕程度加深了;第三个印象是,一个“”字,说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一个“”字,说明老虎对驴已由害怕变为适应了。
驴的“”,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因而使老虎知其“”。
2、柳宗元写这篇寓言故事,旨在
3、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4、从上文描写老虎的心理、动作的语句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四、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他著有《》一书。
《狼》
一、词语解释
久之.,目似暝之:
1、又数刀毙之.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
2、顾.野有麦场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 入: 3、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入: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 入: 4、 一狼得骨止.
止: 拊床而止.
之 止: 5、指出下列句中“其”所指代的对象。
(1)场主积薪其.中 其: (2)屠乃奔倚其.
下 其: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 (4)屠自后断其.
股 其: 二、句子解释
1、屠惧,投以骨。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可分为四层,清在方格内填写恰当的文字,完成层意的概括。
第一层(开头—缀追星甚远): 屠夫
狼 第二层(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
夫 狼 第三层(屠大窘—耽耽相向): 屠
夫 狼 第四层(少时—盖以诱敌): 屠夫 狼
2、下列句中描写狼狡黠的句子是 和
A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 、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C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E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描写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有:
(1) (2) (3)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揭示出狼的本性是 (用成语概括)
5、你对揭示故事主旨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
四、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是一部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