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通用名:拉米夫定英文名:Lamivudine别名:2R-cis)-4-Amino-1-[2-(hydroxymethyl)-1,3-oxathiolan-5-yl]-2(1H)-pyrim idinone; 2'-Deoxy-3'-thiacytidine中文别名:拉米呋啶; (2R-顺式)-4-氨基-1-(2-羟甲基-1,3-氧硫杂环戊-5-基)-1H-嘧啶-2-酮商品名称拉米呋啶; 贺普丁产品类别: 医药原料产品含量:99%CAS 编号:134678-17-4质量标准:USP26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生产厂家:葛兰素史克、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子式C8H11N3O3S (2R-顺式)-4-氨基-1-(2-羟甲基-1,3-氧硫杂环戊-5-基)-1H-嘧啶-2-酮分子量229.25 CAS 登录号 134678-17-4 拉米夫定上市已经有10年,其英文名称为Lamivudine,化学名为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2’-3’deoxy-3’-thiocytidine),又称3-TC。
在中国上市后的商品名为贺普丁。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每日口服100 mg 可明显抑制HBV DNA 水平,HBeAg 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对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3、4 和5 年后HBeAg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2% 、29% 、40%、47%和50%[1-3] ;治疗前ALT 水平较高者,一般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也较高[56-60] 。
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1, 2]。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本药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肝细胞癌)发生率[21]。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61- 63] 。
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64, 65] 。
对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移植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拉米夫定与HBIG 联用,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HBV 再感染,并可减少HBIG 剂量。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而核苷酸则是合成人体遗传物质DNA和RNA的原料(DNA和RNA实际上就是许多核苷酸手拉手排成一长串构成的)。
核苷类似物在结构上模拟核苷酸的结构,但却不具有核苷酸的功能。
因此在DNA合成过程中,核苷类似物可以掺入进去,但却不能合成有正常功能的核酸链,从而使病毒的复制终止。
拉米夫定模拟的是胞嘧啶,其结构与人的天然的胞嘧啶结构不同,他只能作用于病毒,而对人体没有作用。
近几年来,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广泛被医患接受,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疗效较好的、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
它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规格100mgX14's,药理毒理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对体外及实验性感染动物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拉米夫定可在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生成拉米夫定三磷酸盐,它是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既是HBV聚合酶的抑制剂,亦是此聚合酶的底物。
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掺入到病毒DNA链中,阻断病毒DNA的合成。
拉米夫定三磷酸盐不干扰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它对哺乳动物DNA聚合酶α和β的抑制作用微弱,对哺乳动物细胞DNA含量几乎无影响。
拉米夫定对线粒体的结构、DNA含量及功能无明显的毒性。
对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检测结果表明,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其抑制作用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
同时使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长期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坏死炎症性改变并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药动学拉米夫定口服后吸收良好,成人口服拉米夫定0.1 g约1 hr左右达血药峰浓度Cmax 1.1-1.5 μg/mL,生物利用度为80-85%。
拉米夫定与食物同时服用,可使Tmax延迟0.25-2.5 hr,Cmax下降10-40%,但生物利用度不变。
静脉给药研究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平均分布容量为 1.3 L/Kg,平均系统清除率为0.3 L/h/kg,拉米夫定主要(>70%)经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经肾清除,清除半衰期为5-7 hr。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拉米夫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呈线性关系,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体外研究显示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率<16-36%。
拉米夫定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拉米夫定主要以药物原型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约占总清除的70%左右,仅5-10%被代谢成反式硫氧化物的衍生物。
患者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拉米夫定的排泄,对肌酐清除率<30 mL/分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品。
肝脏损害不影响拉米夫定的药物代谢过程,对于因年龄增大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拉米夫定代谢无显著变化,只有在肌酐清除率<30 mL/分时,才有影响。
适用症乙肝、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
适用人群1、适合治疗对象慢性乙型肝炎;按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性别不限,年龄16岁或以上,并且符合下列标准。
2、 HBeAg 阳性,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系指斑点杂交法,不是PCR法阳性,有条件者可作HBV DNA定量测定。
没有条件检测HBV DNA的地方,可以HBeAg阳性为准)。
3、HBeAg阴性,抗- HBe阳性,HBV DNA阳性者,考虑有前C区变异情况也适于治疗。
4、ALT高于正常,胆红素低于50μmol/L (3.0mg/dL)。
拉米夫定片的价格在我国,一般每盒拉米夫定(规格为100MG/片十四片装)的价格在200块钱左右。
由于各地医院拉米夫定厂家和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样,具体的购买价格在这个标准上下浮动,患者可以据此价格做参考:贺普丁(拉米夫定片) 葛兰素史克公司 14片*1板/盒 189元/盒目前为止,博路定(恩替卡韦)是四大口服核苷酸类药物中价格最高的药物,费用大约在1300元/月,而抗病毒治疗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一定要谨慎考虑自身经济情况,充分与医生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在治疗一半时因经济原因而被迫终止抗病毒治疗,得不偿失。
不良反应患者对本品有很好的耐受性。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身体不适、腹痛和腹泻,症状一般较轻并可自行缓解。
拉米夫定是一种既能治疗艾滋病,又能治疗乙肝的药物。
我们可以看到《通报》中说到:“1999年在中国上市,目前有3个规格,商品名分别为贺普丁(100mg,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病毒活动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益平维[150mg、300mg,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使用,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成人和儿童]。
”也就是说,治疗乙肝的用量只有每天只100mg,而治疗艾滋病每天需要服用300mg,是治疗乙肝的3倍。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时绝对不是单药治疗,它需要和齐多夫定等至少三种药物联合应用。
检索不良反应的医学文献就可以发现,药监局所说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发生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而且肌病及横纹肌溶解症多数与齐多夫定相关。
国内外医学文献,在治疗乙肝过程中只有3例发生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和3例肾损害的报道,均发生在肝肾移植术后的病人中,这些病人一般还同时服用抗排异药,抗排异药中的他克莫司也有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和肾损害的报告。
其他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共8篇20例,血小板减少2例,急性胰腺炎1例,白血病1例,另外还有几例过敏反应、脱发等。
国家药监局所举的典型病例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没有进行肌电图和肌肉相关的检查,不能完全确诊为肌病。
拉米夫定于1998年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1999年在我国上市,已经应用了10年之久。
我国至少有200万人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全球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就更多了。
上市了这么长的时间,又有这么多的患者应用,只有这么少的不良反应报道,可见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是非常安全的,不良反应极为罕见。
所以,服用拉米夫定的乙肝患者不必过分担心。
” 替比夫定是2006年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2007年在我国上市。
替比夫定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很有效的药物,它的抗病毒作用比拉米夫定强,与恩替卡韦相当,而且被美国FDA批准为妊娠期间安全程度的B类药物。
到2009年,估计全球大约有95231病人年接受了替比夫定的治疗。
替比夫定确实有引起肌病和可能性,在临床研究中,治疗2年肌病的发生率为0.3%~0.88%;治疗4年肌肉相关不良事件报告总数为4%,其中肌痛3%,肌炎1%,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都会好转,没有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
也就是说,95%上以的病人服用替比夫定不会发生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症。
但在替比夫定上市后,我国发生了少数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
为什么替比夫定上市后肌病的发生会比上市前的临床观察严重呢?在一种新药上市后,许多医生对它不够了解,在治疗过程中不像临床试验的患者那样进行严格的定期监测与随访,一些患者也自认为服药后肝功能正常,病毒复制阴性,就不定期到医院检查了,导致患者的肌病发生后没有及时发现而加重。
另外,肌病的发生与许多因此有关。
一些患者本身就存在潜在的肌病。
我国一位患者服用替比夫定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症死亡,死亡后调查发现他在使用替比夫定治疗前就在周期性麻痹(一种肌病)。
许多药物(如他汀类的降血酯药)也可以引起肌病,甚至大量饮酒也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上市后的病人是比较复杂的,常常有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也可能会饮酒。
一些医生甚至为了加强抗病毒的效果把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合起来使用,干扰素不仅可增加替比夫定对肌肉的毒性,还会增加周围神经病的风险,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为16.7%,而单独使用替比夫定治疗,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只有0.3%。
但替比夫定相关性肌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在服用替比夫定期间,应该定期到医院去检查,最好每三个月就检查一次,每次除了检查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外,还应该检查肌酸激酶(CK)。
CK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亦有部分存在于脑和甲状腺细胞中。
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很少。
但当肌肉和心脏受到损害时,它就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跑到血液中,使血中CK水平升高。
如心肌梗死、肌炎、横纹肌溶解、甲状腺减退等疾病的患者血中的CK水平明显升高。
在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CK升高不要慌张,可以先观察一下。
在服用替比夫定期间CK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7倍以上是很常见的,大约为12%~14%,但有10%以上都是一过性升高,在3个月内自动降到正常,只有3%~4%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肌病。
因此,是否停药或换药主要是看有没有肌肉症状。
肌病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肌肉症状,如肌肉疼痛、肌肉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