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文翻译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文翻译

第十二课打包尽管有什么时候出去旅行的想法,但近来无论去哪里都满是工作,而且正是由于交通便利,办完事当天就折返的情形也增加了。

就在我的想法逐渐要丧失而忙碌的每天生活之中,某一天我在等待列车的那一会儿,像是珍惜这一点点空闲似的,窥见到了一个美术馆。

在那美术馆恰好遇到了“五个鸡蛋是怎样被包起来的——日本传统包装展”,适逢会期即将结束的当口,这真是太幸福了。

在我逐渐觉得“打包”一事是表现日本文化心理的重要概念之一之后过了很多年,我才第一次知道有一位常年在世界各国开办展览会的冈秀行先生。

再有在外国所举办的展览会上的名字用“tutumu”这一动词型来命名,这对我来说也非常高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虽然能够进行展示鉴赏的只是成为“包裹”的东西,但真正重要的不是完成的东西,而是以现在时所表现的“包裹”这一人类的行动。

所谓文化不是那些脱离日常生活被特别装饰的过去的东西,而是现今在这里生动地活着的人们的生活、平常不被人在意的行动及其本身。

展览会上展出的有装寿司、糕点用的木箱,装酱、酒用的木桶,装香辛料及羊羹用的竹筒,装鱼及年糕用的竹皮、竹篓,装粽子、丸子用的包叶,用绳子卷的柿子及纳豆草包,装米及炭用的稻草袋子,酒和酒壶以及腌菜用的缸,香袋以及纸口袋等。

这些东西中的很多都是平时在我们身边的所熟悉的东西,所以很少会仔仔细细地观察它,但这样都济济一堂地摆在这里后,那种贯穿于这些东西的质朴的美和静静而真实的存在感却几乎令人倒吸一口凉气。

迄今为止我没有考虑过什么“米袋子的美”,但是充满力量的圆形以及稻草的纵线和绳子打结后所产生的节奏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叹。

米袋子是使用了米的副产物即所谓的废物利用而生产的包裹,但是它可以把细小而容易漏下的东西很牢固地包裹起来,并被做成既适合搬动又适合摞起来,而且最终编成了不会伤到纹路但又能够了解里面米的质量的形状。

成为展览会的标题,在将五个鸡蛋竖着排列只是用稻草连在一起的简素的草包中,一边原封不动地发挥了使鸡蛋那圆而美丽的形态、成长隐藏在内部的强有力的形态,同时也很自然地并无回避地增添了弥补鸡蛋的危险、容易损坏的实际技术。

这样,将自然的素材和内核形态巧妙地发挥,与用的美相吻合的各种各样的包装,无论哪一个都是经历了懵懂的年月后而沉淀下来的那些没有名字的人的智慧和美学意识的结晶。

但是,重新凝视平时的生活,米袋子等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地看不到了。

迄今为止本来在我们身边应该很习惯的自然素材一下子不见了踪影,而不断变成了工厂所生产的塑料袋、纸袋、纸板箱等。

同时“剥”、“割”、“系”、“编”、“结”、“捆”等这些手艺也失传了。

不仅仅是自然素材,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之优秀的发明的包袱也逐渐不被使用了。

再有,连那种一升瓶的安全包装的种种系瓶技术也在消失。

包袱皮可以说是平的包裹,入浴的时候用其将用具运去,把脱去的衣服包上,从浴室出来后在上面穿上衣服,用一块布可以兼做装东西的袋子、脱衣用的筐、脚垫。

包袱皮本身没有形态,因而可以和内容相吻合,无论是四角的还是圆形的东西都可以包。

如果换成皮革的包因为有型,所以按照用途及内容等会需要很多种。

包袱皮如果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叠小。

旧包的再利用很难,而包袱皮不管你有几个都不占地方,也可以用来做门帘、铺地、做抹布等。

包袱皮的思想也和日本的被褥、房间等的用法相通。

将被子叠起来放入壁柜里,把放在角落里的矮脚餐桌拿出来,同一个房间从寝室就变成了食堂,再从食堂可以自由地变形为茶室。

这种根据时间和场合而改变形态和机能,不是因为我们的居住生活贫乏的缘故。

要想寝室里有床、餐厅里有桌子、起居室有沙发,就必须要有只为了这一目的的坚固的箱子,这样空间的使用方法就受到了限制。

包袱皮的思想也与和服相通。

和服是二十岁的人到了四十岁,即便体型变了也能穿。

改变形态也很容易。

它不像西装那样与身体吻合,不需要把布料分割开很多块,而是回到布本身就可以进行裁剪。

而且不使用的时候把它叠上之后没有必要挂在一个固定的大的西服柜子里怕它走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包是有型的而包袱皮是土气的存在。

为什么我们不认可并重视身边的好东西而只是一味地憧憬外国的呢。

但是仔细一想,拘泥于包裹的这一传统似乎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中也很根深蒂固。

也许即便在整个世界,也很少会有像日本的许多年轻人注意包裹自己的身体,即应该可以称之为包装纸时装的特质。

还有,即便是教科书都觉得贵而不买的大学生似乎竟然对礼品的包装纸及彩带不惜花费超过教科书的金钱来买。

为了一个带着满意图案的包装商品,在专门店跑来转去似乎不是什么稀罕事。

而且在贩卖情人节礼品的营业额上,与其说是由里面的巧克力来决定高低,莫如说是由对图案是否满意来决定。

这种风俗是否好坏是另外一回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化中同时包含着两种价值,长处反过来是短处,短处如果改变看法就成了长处。

可是不管是哪一个,我们咋一看都会觉得在引进西方文化上也强有力地生长着日本的“包装”文化的传统。

“包装”是为了保护物品或保存、移动物品而存在于整个世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而尤其将其发扬光大(保护下来)的或许就是日本文化。

在百货商店一购买赠答用的糕点,就一个一个地用薄薄的和纸包起来,放入礼品盒,挂上标签,用包装纸包上,再放入纸袋里,然后交给我们,这种做法很普遍。

不过,“包装”中也存在着将人的感情及表情控制在内,不使它外露的这样一层意思。

作为其变化形态的“谨慎”也好,“谨慎的”也好,都意味着不是露骨的,是可控的。

尽管我们说“不值一看的小东西”、“就是一点小意思”等等,但在将包了好几层的内容物拿出时,那种“谨慎”才是包含了重视之心的一个标记。

那是一种“把我的心包在了这里面而赠送给你”的无言的传递,属于非语言交际的一种。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认识到“心”是作为包含在“身体”中的内容而存在。

可以说“身体”和“果实”是同一个语源,但“心”就像是苹果果实的核一样被身体包裹着。

即在“皮”的内部有“果肉”,再往里面才有“心”这样一种存在。

对于我们来说感觉“内心”是隐藏在里面的地方,在中心及核心时心情会很放松,这种认识也是因为它是心脏所存在的地方吧。

如此说来,将身和心看作是一个东西外部和内部的认识方法,同将身体和精神分成两部分对立起来看的西欧之认识方法不同。

我们的心就像把小箱里面打开后里面还有一个小箱的日本传统的容器“套盒”那样,呈现出多层包装的形态。

我们感到真正重要的与其说是裸露地将其剥出,莫如将其包在某一个东西之中更为自然安定。

第一课一片叶子这是创作以京都为主的系列作品时的事情。

当时我想看一下作为圆山的夜樱而被人们所熟知的那垂枝樱盛开的身影和春宵满月相呼应的情景。

好像是四月十日左右的事情,确定了当晚是十五的夜晚便向京都出发了。

白天来到圆山公园一看,很幸运樱花已经盛开。

春天的阳光恰似邀请了今晚的月夜一样很是明亮。

我走访了寂光院及三千院等一直到傍晚,后见情形回到了京都的市里来。

那是在下鸭附近。

我忽然从车窗向外一看,只见东方的天空上不正漂浮着圆而大的月亮吗。

我很是吃惊。

原本是想在看圆山的樱之前先看从东山刚刚升起的月亮的。

如果月亮高高地升上天空就失去了意义。

我后悔在大原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我疾步地来到圆山公园,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里山离得很近,幸运的是月亮还没有现出身影。

以被晚霞染成藏蓝色的东山为背景,这一株垂枝樱枝头上满是淡红色的华丽的粉妆,看上去把似乎把京城的春天完全集于一身。

而且地上没有一片落花。

山顶微微露出光亮,月亮稍稍探出头面,开始静静地升上泛紫色的夜空。

花在仰望着月亮。

月亮在看着花。

这一瞬间朦胧的灯光也好,人们的吵杂也好都不见了踪迹,变成了只有月和花的清丽的天地。

这是不是一种运气呢。

鲜花盛开之时很短,与满月相遇更是难事。

而且满月这种情形只有一个夜晚。

如果阴天或下雨就无法看到。

除此之外我必须要恰好在那里。

如果花永远开放,我们也永远存在于地上,那么在两者的邂逅上就不会产生什么感动。

花因为其散落而显示出生命的光辉。

在我以花为美的心底,肯定也在无意识之中感受到了怜爱相互的生命,在地上很短时间所存在的所邂逅的喜悦。

如果这样的话,就不只限于花,即便是路边的一根草也是同样的事情。

依靠风景来打开心中的眼界,这是我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获得的体验。

在不得不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很快就要熄灭的状况之中,自然风景第一次作为充实的有生命的存在映入眼帘。

我受到了强烈的感动。

如果是之前的我,我会觉得那是一种没必要留意平凡的风景。

再有,战争之后,所有都处于了贫瘠的时代,我也跌入了贫困的最底层。

但是作为冬季草木枯萎寂寞的山上,有自然和自己的联系,我意识到了紧密的充足感。

一种切实而纯粹的祈祷在心间。

作为风景画家,我的出发就是从这样的地点开始的。

我所喜好而描述的不是所谓人迹罕至的景观,而多是可以感受到人类气息的风景。

但是在我的风景中首先可以说没有出现人物。

其理由之一是,我所描述的是作为人类内心象征的风景,因为风景本身在讲述着人类的心理。

我通常将其作为作品的主题或随笔来写主要是源自那种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接触后的感动。

在战后时代在急速前进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在想我自身正走在与时代相脱离的道路上。

但是到现在我觉得那样也挺好,而且希望今后也能够贯穿下去。

人应该尤其谦虚地凝视自然,凝视风景。

为此,去旅行与大自然接触也就成为一种必要,也可以饶有兴致地关注再不同风土中生活的人们。

可以想象在我们所居住的附近,例如庭院里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如果用心关注的话也会体会其根源性的生的意义。

我在注视着院子里的树。

不,我在看附在树枝上的一片叶子。

现在那片叶子泛着美丽的绿色,承受着夏日的阳光而放着光辉。

我想起那片叶子作为很小的幼芽最初映入我眼帘时的情形。

那是去年初冬的事情。

现在有叶子的地方曾附有干枯的茶色的叶子,那是在离开枝干散落后所发生的事情。

那里曾经是小而坚固的芽的你,作为蕴藏着水嫩的生命而诞生了。

寒风吹拂,有降雪的时候,但你默默地等待春天,渐渐地将充实的力量储存在内。

某天早晨,小雨一停,便看到点点珠玉排列于枝头而闪闪发光。

那是一个个的枝芽上停留的水滴。

我们感到了枝芽在膨胀长开。

春天已经就在眼前终于春天来了。

那种发芽时的喜悦。

但是那散落在地上的叶子现在已经完全腐朽而回归了土地。

你不断地成长,成为透过初夏的太阳的嫩叶。

在感受生命的充实的同时,柔弱的叶子被虫子蚕食也是在这个季节,幸运的是你平安地迎来了夏季,现在正和伙伴相互郁郁葱葱。

我也知道你的未来。

一到盛夏,在叶子背面油蝉就吵人地叫吧。

但是,台风一过就会在哪里变成茅凋、寒蝉的寂寞的歌声。

天气变凉了。

蝉的声音听不见了,接下来从基本上虫子的合唱增添了秋夜的肃穆之兴。

你的绿色多少变成了疲惫的色彩,不久成为了带黄的茶色在寒雨中飘零。

一个晚上风吹打着雨窗,第二天早晨你的身影已经在枝头不见了。

只是在那上面我看到了有小小的枝芽附在那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