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开头十四个叠字有统领贯穿全篇的作用。 不但表现了作者感情活动的发展层次:恍 然若失——寻寻觅觅——环境凄清——心 境凄惨;而且使后面逐次出现的景物更具 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尾“点点滴滴”四个叠字,与开头无重 复之感。
三、“别是一家”的词论
李清照《词论》一文提出词“别 是一家”之说,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 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 问题。她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主 张词要合乐能唱,要典雅有情致。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 ——韩偓《懒起》
此词一般认为是伤春之作。清黄 蓼园《蓼园词选》:“一问极有情, 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 ‘知 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 无限凄 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之中藏无数 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绿肥红瘦’ 造语清新生动,风韵天然。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以抒情见长,情景交融。 词以抒情开篇,以抒情结尾,中间以 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 都染上了词人的感情色彩。写景的目 的是为了抒写秋情。所抒之情并不隐 约委婉,而是激动悲怆,笔力纵姿。
二、词层层铺叙,线索分明。 词纯用赋体,感情随形象的描绘逐渐 加深,最后终于形成总爆发。从结构 上看,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起笔以十四个叠字总括全词,极言内 心悲伤,恍然若失。 中间分六层铺叙。 最后两句总结上述六件可伤心之事, 以“愁”字结束全篇,与开头呼应。
“乍暖”两句,是气候寒暖不定,烘托 心情不能平静; “三杯”两句,是秋风凄厉,酒难御寒; “雁过”三句,是雁过伤心,因归雁触 动了思乡、思夫和亡国之情; “满地”三句,是身心憔悴,无心摘花; “守着”两句是日长难耐; “梧桐”两句是雨打梧桐,心烦意乱。 返回
三、叠字用的多,用的好。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 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 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 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暗柳 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 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 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 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第七章 李清照与 南渡前后词风
一、李清照其人
的丘易 女人安 李 作,居 清 家我士 照 。国, , 第济自 一南号 流章
李清照诗词文成就皆高,有 《漱玉词》。今李清照集是辑佚, 杂有伪作。较好的有王仲闻《李清 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兼散文家, 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丈夫赵明诚, 历任州郡行政长官。靖康之变起,避 难江南,在凄凉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 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 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雾鬓,怕见夜 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 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 种情况的对比,抒发了词人的沧桑之感 和家国沦亡之痛。 南宋刘辰翁《永遇乐》(壁月初 晴)词序:“余自已亥上元,诵李易安 《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 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 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四、易安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善于选取 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示自我内心世界, 以白描手法创造出淡雅清疏的审美境 界,颇具特色,故称之为“易安体”。
自学内容 五、朱淑真 六、朱敦儒:飘逸潇洒—凄苦忧愤 七、张元干:绮艳轻狭—慷慨悲凉 八、叶梦得:柔丽婉转—激昂慷慨 九、李纲与岳飞
李清照虽为女子,却有丈夫气。她曾 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 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苟安。其 《题八 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 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 十四州。”也极有气概。
二、李清照词Fra bibliotek李清照词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前期多写自己的闺阁生活,如 《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等。 后期家破人亡,受尽劫难,词寄寓家国 之痛和故土之思,风格凄凉压抑,如 《声声慢》《永遇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