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

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

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

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

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

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

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

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

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

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

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四、乌台诗案对苏的影响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五、“诗案”之前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满城老少跟随太守密州出猎,声势浩大,震天动地。

“为保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未老,尚有“少年狂”气,苏轼将自己比作三国英雄孙仲谋,正是他胸怀大志,迫切希望自己能英雄有用武之地。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两鬓微霜,又有何妨?诗人壮心不已,只待有使“持节云中”,照样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六、“诗案”之后的词风与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次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经历了“诗案”之后,诗人昔日的政治上的报复,昔日的豪言壮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苍狼”已经变成了对生活的淡然,对大千世界的豁然,不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而愤世嫉俗。

“一蓑烟雨任平生”,“小周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苏轼以一种超凡的洒脱,积极地面对生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更是诗人在精神上达到最豁达的,人
世间的种种挫折有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挺过去,再回首往事时,一切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此词为作者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咏物诗。

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缺月当空,人已初静,幽居之人独自在夜中往来走动,又有谁能看见呢?只有天边孤雁的身影仍在徘徊。

那只孤雁,收到惊吓,回头一看,却无人能懂得它内心的愁闷,这孤雁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它捡起了寒枝,却始终不肯栖息,沙洲已冷,留下的只有孤独与无人理解的寂寞。

整首词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与苏以往的词在词风上有很大的不同,这首词里写的是苏轼在“诗案”之后,对政治心灰意冷,只有自身无人理解的孤愤。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不忍与世俗合污,自视清高,对那个不平的时代表达了内心的愤恨,是人生的另一种洒脱,另一种旷达。

小结:苏轼一生的放荡不羁,一生的旷达情怀,使得成为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虽然他在那个时代备受打击,但后人记住了他,他也教诲今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事时要持着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苏轼评传〉〉曾枣庄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
〈〈苏轼传〉〉王水照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