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静待花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徐雅玲
【摘要】“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同样需要“空白”之美。
“留白”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精华之所在,是教学智慧的艺术表现,也是含蓄蕴藉,引而不发。
关键词:留白小学数学
一、课堂留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留点“时间”,激发创造乐趣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是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个别优秀的学生很快就举手,而大部分学生还在静思考,有些教师为了不“冷场”就迫不及待地请优秀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无论这位学生回答得多么精彩,这位教师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权利。
充满活力的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给学生静心思考,这里的“等”,给了学生机会,给了学生希望,或许会迎来绽放智慧的火花。
(二)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荡起想象的浪花
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为教师的教学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
因此,教师不仅能读懂教材,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并从中寻觅出进行补白的策略。
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三)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消除心理疲劳
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更要学会懂得赞赏每一位学生,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恰当地“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探讨的空间,还要给学生交流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唯如此,课堂的留白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发展与能力提高的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课堂留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课堂中适当的“留白”可谓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妙手法。
它能在无声无息
之间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到底,留白是一种智慧,更也是一种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也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发现,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预设留白——放飞思维
很多教师善于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以各种形式鲜明地突显出来,并以其新颖性、奇特性、启发性吸引学生主动热情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3幅画的大小,感知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接着让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大胆的猜测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与它的周长有关,有的说与长或宽有关。
学生回答后,给学生每人几个长方形(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分别测量出长、宽以及面积,从而得出面积公式。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验证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时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也带来了课堂上的精彩纷呈的生成浪潮。
这个教学环节,一彰显,一留白,这正是新课改教学要追求的境界。
因此,成功的教学预设本身就应该给学生与教学创造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
没有删繁就简三秋树,哪有标新立异二月花?
(二)关键处留白——柳暗花明
在教学中,一节课的关键之处不妨“放一放”,存疑留白,等学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我们的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乐意去学,去思考。
在教学笔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时,笔算除法这部分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并且与前面的加、减、乘法的竖式书写方式都不同。
因而除法竖式的书写的过程及竖式中每个数据的含义是本节课的关键及重点。
于是我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学书本,再让学生根据自学的情况猜想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我接着说:“小朋友,除法的竖式长得与众不同,想看看吗?”学生听我这么一说,大声地回答说:“想!”于是我说:“请小朋友打开书本第50页,一边看一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竖式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2、你认为除法竖式书写的顺序应怎么写?”自学时教室非常安静。
大约过了3分钟,我请学生停下来。
“谁先来说说除法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先写被除数15,再写,接着写除数5,再接着写商,……”这位学生刚说完,另一位同学坐在位置上说:“老师,他说错了!”听他这么一说。
我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他站起来说:“我认为先写被除数15,再写,表示除以,接着写除数5,再接着写,表示等于,然后……”我说:“到底谁说的对呢?”学生通过分析很快得出结论。
在这过程中,我围绕关键点提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让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使思维过程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作为教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认知思考。
但请相信学生吧!总会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
(三)评价留白——树立信心
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通常教师采用的都是即时性评价,即对于学生的成绩、所作所为给予及时的评价。
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的回答符合老师的意图时,有的老师立即给予表扬。
这时有的学生会舍弃自己原有的思路而接受新思路,那么,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还能得到培养吗?
如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目:2□000≈2万,方框内可以填哪些数?当我一出示题目时,有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报出答案:1—4。
这时我也听到大部分学生随即肯定:“对的!对的!”我说:“XX同学的想法你同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有没有和他想法有不同的?”听完我的话,有位学生发表了意见:“我认为0也可以!”我没有立即肯定与否定,而是留给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通过争论,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合理地运用了延迟性评论,从而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考、激烈争论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像,畅所欲言,从而获得了更多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说上课时应当适当的巧用延迟性评价,当个别学生回答“正中下怀”时延迟评价,引导多数学生达成共识时,再进行肯定评价。
所以,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使用延迟性评价吧!
(四)小结留白——余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终曲”,是一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谈好“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加法和乘法交换律”一课结束时,我出示了这样两道题目:121-38-21与180÷15÷6,我对学生说:“怎样计算简便?”每道题学生都有两种解法,我选择其中的一种:121-38-21=121-21-38=62,180÷15÷6=180÷6÷15=2.紧接着我说:“刚才我们发现加法与乘法有交换律,减法与除法没有交换律,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是老师留给你们课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出这道题的目地是让学生发现减法中的被减数与减数不能交换位置,但是几个减
数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除法具有同样的规律。
老师留给你们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今天学习的加法与乘法交换律其实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用过,你们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用过?”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知识的作用。
虽然课已结束,而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仍不停止,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四维空间留给课外,留给下一节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口。
”《教育艺术》上也曾写到:“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把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有思维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
”其实教学留白只是一种思想,并非是一种方法。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运用“留白”,润物无声,静待花开,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