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如何让纪录片变得好看

论如何让纪录片变得好看

论如何让纪录片变得好看论如何让纪录片变得好看电视纪录片可以分为很多种,有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文艺类等等。

可是纵然纪录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却是乏味,缺乏故事性的。

对于纪录片而言,故事性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纪录片不像故事片那样单纯的讲述一个故事,它是对真实事件人物的记录,是生活原生态的信息、是经过选择和提取的再现性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改造的表现性信息。

但有一点纪录片与故事片是一样,它们都是给人看的艺术品,它们需要研究观众的心理结构,因为对故事性的要求是人类很基本的心理欲求。

美国纪录片制作者和理论家Michael Rabiger使用了“编剧”这一不可思议的概念:“戏剧感是从哪里来呢?我自己的感受是来自于集体潜意识,而这是恒久不变的人性之一。

大家都知道,它是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人性动力,我们对于一遍又一遍地说故事与听故事都很渴望,你可以想一下现存亚瑟王传奇故事的改编版本有多少种:故事本身是中世纪的产物,但是千年之后,它仍一直被改编与更新,也不断给予人们乐趣。

”既然故事符合观众的心理结构,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心里,那我们就可以把故事性融合进纪录片中。

并且对于表现人类生活,纪录片和故事片是互补的。

但如果纪录片放弃故事性,则无疑是自动缩小自己的版图。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米歇尔·若曼说认为纪录片和故事片是互相包含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在题材和图象表现等形式方面享有同样的地位,并且纪录片可以运用很多很多故事片的方法和手段。

现在许多纪录片展示人物状态却缺少情节,也就没有冲突和高潮,造成节奏拖沓,结构散漫,无法勾起观众的心理兴趣。

不管多么高深的内涵,一部纪录片倘若没有审美魅力,就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如有些纪录片似乎为了追求宏大气势或文化品位,时间拉得很长,结构甚是雄伟,但读解起来空空荡荡。

究其原因,不是不吃苦,不是不专业,而是场面东西多,生活细节少,没有故事性,哲学意义大于美学价值。

如纪录片《风中的山林》讲述一位河北农民承包荒山的事情,前后拍了三、四年,不可谓不刻苦,编辑思路与主题都颇宏伟,这是一个具备世界意义的题材。

但是,这部作品只有大的构架,缺少丰富的感性细节,人物形象比较贫弱。

从根本上说,没把故事讲好。

类似事例在纪录片创作界批量存在,尤其是一些被巨大文化感笼罩的作品,惟恐不文化,却不担心没故事。

这是精英意识对纪录片的误导。

从纪录片表现故事性的方式来说,纪录片不能扮演,必须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的影像记录。

但也不是完全的不能扮演,纪录片是大环境的真实,对于其中的细节可以进行一定的虚拟,搬演重现就是增加纪录片故事性的一个好的方法。

在纪录片《大明宫》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搬演重现的,它所创造的是一个大环境中的真实——大明宫这一真实的环境,这个在中国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方;真实还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那些曾经在大明宫发生过的事情,例如杨贵妃赐浴华清池、唐明皇创霓裳羽衣等等。

这些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所以构成了纪录片的真。

但是《大明宫》的细节有很多都是虚拟的,更多的采用的都是搬演重现的方法来增强故事性以吸引观众的。

像是唐玄宗喜好音律,与杨贵妃在大明宫共同谱曲演奏;杨玉环于华清池的沐浴,水上的花瓣、宫人的伺候这些都是搬演的。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情况具体是怎样的,人们所知道的只是大概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戏剧加工可以为纪录片增添一定的故事性。

这样的纪录片不仅可以展现事实同时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会让人感到无聊从而无心观看纪录片。

事实上,在《北方纳努克》中弗拉哈迪已经在运用故事片的叙述方法,纪录电影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说,“弗拉哈迪显然(和从前的纪录片摄制者不同)已经掌握了在故事片中发掘起来的‘基本原理’。

这种发展不仅改变了技术,而且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

如今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距离连续观看一段情节(这是人的体验所无法比拟的,完全是超现实主义所独具的)已成为观赏故事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意中已被人们当做‘自然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然而他却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所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

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

”要使纪录片更加的好看,有故事性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纪录片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制作。

《台北故宫》就是从各个方面来介绍台北故宫的建立的,同时又与北京的故宫做了比较。

追本溯源的对台北故宫的建立做了记录。

就像是运输文物那一段,从会议到运输的船只、从海上路线到航空路线都做了相应的记录。

同时还要抓住每个独特个体的特性,情感性格和人格特征,这在创作纪录片时是必要的,可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与观众的认同感。

就像纪录片《德意志的胜利》通篇在描述希特勒的个人魅力与其带领之下德意志人民,给观众树立了希特勒高大的形象。

纪录片抓住了希特勒这个人物,充分表现出了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时期希特勒对于人名的鼓动。

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

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为代表的发展高潮,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各种体制的转变,纪录片发展陷入了困境,进入21世纪后,在十年来的发展中,虽然偶有惊喜,但是看到的更多的还是纪录片的步履维艰。

包括技术上的落后,播出平台的稀少,拍摄经费的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瓶颈。

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多是通过完美的画面与声音共同营造氛围去吸引人、感染人的。

以美国为例,他们始终以专业品质作为纪录片的制作标准,保证纪录片以一流的画面质量、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进入市场。

相比之下,我国的纪录片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际节目交流洽谈会上,我国的纪录片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很多机会。

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克里斯·麦可黎曾经指出:“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

”在中国,最可以体现出纪录片故事性的纪录片种类就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的特殊产物,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发掘和表现。

这里有沧桑变换的历史事件, 也有风流倜傥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 最好的最真实的“故事”就是历史。

因此文献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的。

长江、黄河、长城、历代帝王、民族英雄, 直到新中国的伟人。

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引领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浪潮, 纵观中国纪录片史, 每一次前进的步伐大都是由文献纪录片作为先驱。

《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等大型文献纪录片, 耗资巨大, 气贯长虹, 历时一年甚至数年, 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 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巨大。

纵观三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分别引领了中国纪录片的变迁。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先驱者在懵懵懂懂中的探索。

主持人直接面对观众,公开承担纪录片主题思想的传播,决定了作品所担当的思想使命和价值取向。

而这种一元视界的超越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也规定了作品通过主持人建立起来的思想形象:全知、权威和超越性。

《望长城》的出现,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作品来势迅猛,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

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认知并真正接纳纪录片的!!《毛泽东》则开创了中国文献纪录片时代的新纪元,这部英雄史诗般的巨著,更是影响了一代大型纪录片创作者,作品获得了既真实、客观、又饱含深情的艺术效果。

《中华之门》、《中华之剑》,以至后来的《邓小平》、《周恩来》尊前者之长,创题材之新,以其大气魄、大手笔、大容量成为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纪实精品。

与我国内文献纪录片类似,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The Full-length Television Documentary)也以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早期的大型纪录片无论在选题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模仿新闻电影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直到通讯卫星技术和ENG问世以后,纪录片才得以用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采制,并经过不断的求索,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

早在70年代中期,西方的大型纪录片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拍摄的《宇宙》、《20世纪》、《历史的见证》,还有《肯尼迪家族》、《越战》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片。

西方大型纪录片不但展现科技世界,宇宙天地,而且放眼预测未来趋势。

许多片子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创作时间上也是慢功出细活。

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从开始准备到"发现者号"上天,跟拍了整整三年。

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与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不同,主要有两种模式:影响历史乾坤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邓小平》等;扭转历史局面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历史告诉未来》、《长征.生命的歌》等。

象这样的题材,目前已不在西方大型纪录片的"射程"之内,这些题材主要由调查性纪录片来完成。

而这种调查性纪录片往往在制作的时候,会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二度创作,并且不排斥“再现”、“重演”等。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一些观众为什么能够接受“再现”“重演”“模拟”等,而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为了追求纪录内容和资料运用的"绝对真实",就不忍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创作手段,这或许是我国文献纪录片很难走向世界的其中一个原因。

西方大型纪录片在制作的时候,如果用2年的时间拍一部大型系列片,那么他们会用3个月时间做调查研究,用3个月时间进行实地勘查,5个月时间用于前期拍摄,剩下的14个月时间用于后期制作,也就是用近3倍于拍摄的时间进行后期再度创作。

当前纪录片最好的就要数美国的DISCOVERY了,它自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一、故事性——吸引观众DISCOVERY的作品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系列,神秘悬疑系列和历史人物系列在故事性上尤为见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