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育文档

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育文档

浅论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一、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人才学研究认为,杰出科学家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 45岁之间。

美国一位学者在1935年对605位发明家作了考察,得出发明家的最佳创新年龄是25-29岁。

经统计,1901-1979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30岁以下占了39.7%。

发明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最佳年龄并不是成果的同义词,它要比这些数据早得多。

由于科研活动涉及面较大,因而对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创造心理学认为,发表论文(包括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

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大都以发表论文表达出来。

因此,提倡和开展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实行大学生参加科研的制度,无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环。

(二)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研究者不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和鉴别力,还要求具有大胆创新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敢于承认错误等优秀品质。

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优秀的品质,获取广博知识.以更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的科学活动是他个性的明显的自我表现,是对生活自立的追求。

他活动的动机是与他对待更好学习的活动动机相符合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具有创造个性的大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目标明确、大胆勇敢、独立性强、思想活跃、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且又集中、有选择地交往等。

可见,积极有效地参加科研创造活动,能使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信念、理想等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这又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特别是一些前人未涉及到的领域的研究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探索需要经历若干次失败经过否定之否定,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在这个探索过程当中,遇到的每次失败或挫折,都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战,大学生必须正视失败与挫折,不灰心丧气,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重新研究另辟蹊径,进一步作科学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科学的答案。

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这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协作攻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自信心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为今后的学术探索创新做好方法上的准备经历了发现问题、查阅文献、选择课,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题、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论文写作等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

导师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严谨的科研精神、多年总结积累的科研经验对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给予适度的指导,进而融化部分学生的浮躁心理,让学生在坚持平淡的科研过程中酝酿突破,让学生在可能的一次次失败中养成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科研团队中养成合作精神,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这些特殊而又有意义的经历中,学生们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现状在国内,大学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 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土,清华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合格毕业。

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SRTP (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大学生科研训练)。

我们在本科科研训练的实施方,同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项目覆盖范围欠广;项目形式较单一;项目的开放性不够;相关配套举措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还较深,应试教育和被动学习的现象在高校仍然较为普遍尬教和学的双方还缺乏积极主动的双向互动式交流,而对大学生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是关注和重视不够,除了要求大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需撰写一篇学年论文,在四年级毕业前需撰写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外(不要求公开发表),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发几乎没有进行更多的关注或是有什么硬性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认知能力普遍较弱,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普遍欠缺。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想法我国自觉组织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缺乏创新性的方案和激发性强的举措。

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进一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先进的、创新的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基础大学教学过程除遵循教学论的一般原理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学习和发现的统一性。

具体说,大学教学过程有三点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学特征:其一是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其二是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有较高要求;其三是可以把科学研究引人教学过程。

.1、改革教学模式,营造创新型教育学术氛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取得学士学位所需完成的学分总数为120学分,而我国高校平均学分为160学分,要求如此高的学分数,学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科研训练活动。

首先要进行教学计划改革,把学生科研训练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学分,为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供时间与空间。

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科研训练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如开设综合性、设计性、探索的实验内容,以SRTP立项形式替代教学过程。

2、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逐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课程体系包括以下课程,一是基础层次的基础理论课程,如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

开设这些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概念和方法,对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所学专业从宏观上很快有一个全貌的了解。

二是提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等。

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是应用层次的方法类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设计方法学、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等课程。

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推理方法,搜集资料、信息和处理资料的科学方法。

如中国矿业大学于1991年负责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创造学》,创造学教研室成立了.的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其编写的《普通创造学》教材获得2000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国内70%以上开设创造学课的高校在使用此教材,或将其作为重要教学参考书。

3、分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二)学生科研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大学教育要贯穿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嵌入式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飞跃,要实行导师制,采取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的措施。

要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富有人格魅力、科学精神、思想素质过硬、热情而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科研的指导老师,负责学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的开展及成果申报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指导老师将本人的研究领域、研究动态及年度培养计划等上报给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要制定本年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总计划,并监督实施情况;要将全校导师的基本情况向全校的师生公开,方便学生熟悉本校的科研动态、参考科研选题方向、选择导师;要将本校的校级课题向全校师生公开,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研究。

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对学生予以评价,该评价可以成为每年导师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硕士推荐考试的重要依据。

.工作,指导学生科研的科研工作,应根据工作量和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给予一定的报酬,并作为优秀导师评选、优秀教师评选、职务职称评聘等的参考。

(三)建立专门的组织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有效保障为保障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相应的抓们组织。

一是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管机构,指导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组织和服务工作。

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可设在团委。

各二级学院可成立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分团委书记任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代表为成员,负责所在学院的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组织和服务工作。

二是成立校学科竞赛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工作。

该委员会可由校长任主任,副校长任副主任,各二级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生科研优秀导师为成员。

学科竞赛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协调联系工作,学科竞赛的命题、评审工作等。

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离不开创造,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在注重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到来及全球化的影响的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把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