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11—11—26 作者简介: 陈婉玉( 1973—) ,女,浙江湖州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教学管理。
22
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在 不断推进,在招生、教学、分配、医疗、后勤等方面都 有重大改革。如招生并轨和后勤社会化,引起学生 学费和生活费明显提高; 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实现 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而因年年扩招,毕业生 数逐年攀升,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给部分学生造成相 当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 3. 信息技术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信息传播途径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网 络、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多途径获取信息; 其次是信 息传播权限的开放性,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发表 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流; 信息传 播开放性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是新时期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棘手又富于挑战的课题。 ( 二)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促进素质教育中的 关系不协调 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实践活动有效开 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基础环节,第二课堂作为第 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只 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 育。然而,目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未能实现 有效的对接互动,缺乏完备的运行机制。传统的观 念把两大课堂对立起来,传统的划分方式使二者长 期处于割裂状态,开放性和融合性缺失,在人才培养 方面缺乏有效的对接互动,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的功 效难以实现。 2.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培养体系不完善 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对于大学生 素质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素质教育 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比较缺失和不完善,主要体 现在: 高校缺乏相当完整和适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的育人体系,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培养 体系,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高等教育改革未能较好的跟进,以至于培养方式过 于粗放。同时,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教育 效果和育人质量加以评价,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 容不完整,社会认同度较差。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 一) 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性互动、服务 素质教育的平台 坚持以第一课堂为主导,实现第二课堂课外活 动服务于第一课堂的学习研究,第一课堂的成果为 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支撑。要坚持把第一课
三、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经济全 球化趋势下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一个更高更新的 阶段,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 的流通和优化配置,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 展和先进技术、信息的深入交流与广泛应用。2001 年,我国加入了 WTO,逐步实现与世界经济全方位 接轨,这既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带 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 义一刻也未忘颠覆社会主义,在进行贸易与交往的 同时,潜移默化地宣扬与美化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 这已经并将长期地影响着大学生。
2012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No. 02,2012 Vol. 28
Total No. 302
陈婉玉
(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教育体制改革启动以来,素质教育由萌芽到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素质教 育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0 - 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2) 02—0022—02
第二个层次为心理素质,它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并 吸收社会素质的某些方面而形成的,它又是社会素 质的基础;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素质,它形成之后,又 给予心理 素 质 以 不 同 程 度 的 影 响。”而 从 横 向 结 构 看,“三类基本素质是无所谓高低之分的,它们之间 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是说,一类素质的好坏 可以影响 另 两 类 素 质 水 平 的 高 低。”关 于 素 质 的 结 构划 分,近 期 有 新 提 法,即“全 民 族 的 思 想 道 德 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 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 健身和医疗 卫 生 体 系 ”,这 里 将 素 质 分 为 思 想 道 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类。
一、引言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元 素。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创造 和谐的学术氛围、促使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科技活动 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均有着十分积极的 意义。 二、文献综述 《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是: 人或事物在 某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 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 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 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在《素质教育论》一书中,燕国材先生除了比较 详尽地罗列众学者对素质结构的不同划分外,还别 出心裁地对素质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素质 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燕先生认为, 这三种素质又由多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 身体素质 包含身体结构状态素质与身体机能状态素质两大方 面; 心理素质又可划分为认识素质、情感素质、意志 素质与个性素质或者可以区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 素质; 社会素质又由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和劳技素质六种具体素质构成。 他还指出,“素质结构既可以从纵向去剖析,又可以 从横向去分解,就其纵向结构看,它可以分为三个层 次,即最低层次为自然素质,它是整体素质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