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种子休眠及其调控

第四章 种子休眠及其调控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2. 种子中存在代谢缺陷而尚未完全后熟 有些植物种子的种胚虽已充分发育,种子各器官在形态上已达 完备,但由于子叶或胚轴中存在发芽抑制物质,而使胚的生理状态 不适于发芽,即使发芽条件具备也不萌发,只有切除子叶或除去抑 制物质,或者经过一定时期的后熟,才具备发芽能力。 常见植物:许多果树种子(如苹果、梨、桃、杏、山楂、樱桃)、 三叶草以及某些杂草种子属于这一休眠类型。 由于以上原因休眠的种子,需要在特殊的条件下贮藏一定时间,使胚 完成生理成熟,这一过程常称之为后熟(after ripening ) 。
进萌发。 野燕麦多数品系休眠的形成和维持一般由内稃或外稃造成的。
将裸露的颖果放在潮湿基质上就会解除休眠,接着很快萌发;
若将裸露的颖果放在高湿度条件下,吸水数量相等,但颖果仍 保持休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壳去除,抑制作用不是由于机 械的影响或气体交换作用引起的。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二) 种皮障碍
科等许多科属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小粒豆科和木本豆科种子中
比例甚高。
10
特定部位或特殊的水分控制机制
白三叶草和羽扇豆的种子,种脐部分有一个脐缝,其外围有珠柄残留
物(脐疤),控制水分只进不出: 当外界空气干燥时,构成脐疤的薄壁细胞失水收缩,使脐缝张开,种
子内的水分外出;
当外界空气潮湿时,薄壁 细胞吸水膨大,使脐缝关 闭,阻止水汽的进入。 从而使种子一直处于低水分
(二)皮层的障碍(5个方面)
(三)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存在 (四)光 (五)不良条件的影响
5
(一) 胚休眠 (embryo dormancy)
1.种胚在形态上尚未成熟
有些植物的种子从外表上看,各部分组织均已成熟并已脱离母
株,但内部的种胚在形态上尚未成熟。不成熟的胚相对较小(未达 到足够大小),有些几乎没有分化(种胚仅是一团未完全分化的细 胞),需从胚乳或其他组织中吸收养料,进行细胞组织的分化或继 续生长,直到完成生理成熟。 种胚发育的适宜条件是潮湿和较高的温度(亦有例外),一般在 18~20℃湿土或湿砂中经数周以至数月就能发育完全并获得发芽 能力。如:银杏、人参、浙贝及毛茛等种子属于这一类型。
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有明显休眠期。 避免穗发芽,丰产丰收;
有利方面
有利于种子储藏; 延长种子寿命。
农业生产意义
不利方面
影响发芽结果 有时降低种用价值
造成根除杂草困难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二、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造成一种种子休眠,可能是单方 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 胚休眠(2个方面)
7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一般而言,温带植物的多数种子在低温(0-6℃)、潮湿条件下
经数周到数月完成后熟。自然条件下种子掉落土中经过冬天即 能具备发芽能力。在生产实践上可用湿砂层积(低温层积法)完 成后熟。 低温层积法--即用一层湿沙一层种子相间堆积的方法,将种 子埋于地表或地下,保持10℃以下的有效温度层积 一段时间。 不同植物的种子通过后熟所需的最适温度和层积时间并不一 致 。休眠愈深,所需时间愈长(表)。
4. 种皮减少光线到达胚部 对于萌发时需光种子而言,需要一定光强和时间的光照处 理,种
胚部的红光和远红光的比例,所以这种植物胚的休眠不仅忍受
种皮强迫休眠的约束,而且还会因种皮能有效改变光的比例受 影响。
14
(二) 种皮障碍
5. 种皮的机械约束作用 有些种子的种皮具有机械约束力,使胚不能向外伸展,即使在氧 气和水分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给予适宜的发芽温度,种子仍长期处 于吸胀饱和状态,无力突破种皮。直至种皮得到干燥机会,或者随着
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 宜萌发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2
原初休眠(primary dormancy)--指种子在成熟后期自然形成
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萌发的特性。又称自发休眠、生 理休眠、先天性休眠。 二次休眠(secondary dormancy)--指原无休眠或已通过了休 眠的种子,因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这时 即使再给予适宜萌发条件也不能萌发的现象。又称次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机理 种子休眠的调控
1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休眠(dormancy)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植物
界有,动物界也有。只不过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尤为普遍、典型。
(一)概念:
种子休眠有两种情况: 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
8
表 胚休眠种子休眠解除所需层积条件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二)
种皮(种被)障碍
1. 种皮不透水--种皮非常坚韧致密,有的具蜡质角质层,或
存在疏水性物质,特定部位或特殊的水分控制机 制,阻碍水分透入种子。 硬实(hard seed)--指因果(种)皮不透水而不能吸胀发芽并 保持原来大小状态的种子。 硬实分布很广,在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睡莲科、椴树
生休眠、二次休眠。
种子休眠期--指从种子收获那天起至发芽率达80%所经历的时间。 是描述种子休眠深浅的一个指标。 种子休眠期为一群体概念,在测定某一品种某一样品的休
眠期时,可以从收获时起,定期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二)种子休眠的意义 生物学意义:休眠对植物本身有利。长期自然选择中所形成的抵抗
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有利子种族的延续。干湿、
状态而休眠。
图 白三叶种脐附近的种皮结构(Thomas,1987)
(二) 种皮障碍 2. 种皮不透气性
有些种子的种皮能够透入水分,但由于透氧性不良,种子仍然不
能得到充分的萌发条件而被迫处于休眠状态,如禾谷类、棉花等。 尤其在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种皮更成为气体通透的障碍,因为水
分堵塞了种皮上的空隙,阻碍了气体的扩散。
•种皮存在粘胶而不透气,造成缺氧而休眠。 皮层不透气
如葫芦科的一些瓜菜种子种皮内有一层珠心周
膜,就是限制气体交换的主要障碍。 •种皮含有大量酚类物质及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
的主要原因
(二) 种皮障碍
3. 种皮阻止萌发抑制物质逸出 种子的内部组织及外部复被物含有萌发抑制剂,种皮减少抑
制剂向外扩散。将离体胚放入水中能促进抑制剂的流失,因而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