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下面是为您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文字,请将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写在方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4分)niǎoniǎo炊烟,如诗如画,秀水青山在整个湘西大地上展露出淡幽的神韵,看那古hè苍苍的吊脚楼,鳞次zhì比的小木屋,别致而优雅,古朴而清纯,小小古镇如画卷般地搬开在茫茫天地中,毫不jiǎo 揉造作。
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凤凰古城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A.《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的栏目。
B.游览者来到园子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C.车队经过海陵、姜堰,再走七、八里,就到了风景如画的溱潼风景区D.他实在是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来说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C.近日,在泰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戒烟产品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D.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4.默写。
(8分)⑴纸上得来终觉浅,。
⑵,流水前波让后波。
⑶,柳暗花明又一村。
⑷,一览众山小。
⑸,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⑹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⑺杜牧《泊秦淮》中借题发挥,实则讽刺晚唐政治的诗句是:,。
5.名著题。
(6分)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
我可够了。
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其余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⑴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选文中的“他”所说的“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一事。
(2分)⑵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个与作品主人公有关的故事情节。
(2分)⑶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小说,曾有位教育家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
”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6.语文综合实践:(8分)(1)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仔细观察,说说该会徽设计的特点及说蕴含的意义(4分)(2)世博会期间,有大批外国游客涌入上海,有不少外国朋友对古老的中国汉字感兴趣。
如果要你介绍一下有关汉字的情况,你会如何向他介绍。
(4分)二、阅读理解(60分)(一)阅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古诗《兰溪棹歌》①,回答11-13题(6分)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
棹(zhào)歌,渔民的船歌。
7.(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有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象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把这种美妙景致描述出来。
(2分)(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灵活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2分)(3)纵观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文言文《赵襄主学御》,完成第8-11题。
(14分)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三易马而三后()术未尽也()而后可以追速致远()此君之所以后也()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后可以追速致远而子敬先亡B.子之教我御齐之习辞者也C.先则恐逮于臣相与步于中庭D.何以调于马以其境过清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今君后则欲速臣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12.你赞成王子期的说法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分)(三)阅读冯云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完成第12-14题。
(10分)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12.试结合文章内容,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碳中和”。
(3分)13.第3段中加点词语“甚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4.请说说文章第3、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四)阅读秦牧的《勇敢的追求真正的美》,完成第16-18题。
(10分)①爱美是人的天性。
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
劳动人民最有权力追求美。
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②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她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他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③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
”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④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尚的美,其他的环节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
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
”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地消失了。
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
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⑤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
”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⑥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
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
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
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仪表美、修饰美在某种阶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
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熠熠闪光的缘故。
⑦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
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
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
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⑧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
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16.文中作者号召追求的“真正的美”是什么?(3分)17.第⑦段中“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中的“前者”指的是什么?(3分)18.读了本文后,你对“真正的美”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现实和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分)(五)阅读贾平凹的《对月》,完成19-22题。
(20分)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
你照了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下去了。
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
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此不得其解。
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或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