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特高压专题报告导语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新基建”之一的特高压承担着托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任务,叠加积极的财政与稳健而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亦将持续加大资金方面对特高压建设的支持力度,特高压设备龙头在2020~2021 年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1、特高压纳入“新基建”,托基建稳增长1.1、优化能源区域配置,助力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是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 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 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具有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和效率高等技术优势。
我国在特高压技术上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完全具备大规模建设特高压电网的条件。
特高压输电设备的成功研制,改变了我国在电气制造领域长期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特高压作为世界先进的输电技术,能够推进电子设备、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特高压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使用特高压能大大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
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大约为500千伏线路的4到5倍,±800 千伏直流特高压线路的输电能力是±500 千伏输电线路的两倍多。
在相同输送功率下,1000 千伏交流线路的最远送电距离是500 千伏线路的四倍,而损耗只有500 千伏线路的25%到40%。
据国家电网公司测算,输送同样功率的电量,采用1000 千伏线路比采用500 千伏的线路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
建设特高压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采用“强交强直”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输电,可以大大缓解500kV 电网潮流转移能力不足、无功电压支撑弱等问题,降低电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并可为下一级电网逐步分层分区运行创造条件,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特高压技术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明显呈逆向分布:我国能源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拥有我国大约80%的煤炭资源;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电能需求量大,但是一次能源匮乏。
因此,为了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保障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和电力的合理输出利用,就需要发展输送容量大、距离远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能将两边连接起来,解决两边发展的燃眉之急。
截至2019 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累计建成22 条特高压线路,项目累计投资超过4300 亿元。
已投运的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达27570 公里、累计变电(换流)容量为29620 万千伏安(千瓦)。
特高压输电线路累计送电量超过11457.77 亿千瓦时。
我国特高压建设在保障电力供应、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维护电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特高压仍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在全球范围将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平台,其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
1.2、特高压基建逆周期调控,稳定经济增长我国采取的是逆周期调控的宏观审慎政策。
逆周期调控是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平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减少负面冲击。
具体来讲,经济放缓时,加大财政货币支持力度,刺激经济,而经济过热时,收紧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泡沫。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
当经济呈下滑趋势时,政府常采用增加基建投资的方式来稳定经济形势。
因此,基建投资也被称为逆周期稳定器,国资为主的特高压基础建设更加凸显其逆周期属性。
1.2.1、2014-2016 年:第一轮特高压高峰2014 年至2015 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强调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建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央行连续降准降息,采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为基建投资领域注入充足资金。
我国特高压作为电力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第一轮建设高峰。
2014 年6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 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
为缓解中东部雾霾污染问题,国务院常委会提出开展跨区送电项目,特高压输电“四交四直”工程开始实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建设。
由此,我国特高压在2014-2016 年迎来第一轮建设高峰。
2015-2016 年,在供给侧改革和渐进式调节之下,稳经济成为主要目标。
政策发力以及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进之下,基建投资升级。
但由于PPP 主要受益社会资本,并未体现在以电网投资为主的特高压指数上。
2017 年左右,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去杠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逻辑主线。
市场整体利率上升,货币信用持续收缩,基建投资资金来源萎缩,基建投资与电网投资断崖下跌。
2017 年发改委核准开工的特高压线路为零,特高压发展进入停滞期。
1.2.2、2018 年至今:第二轮特高压高峰2018 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撑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受制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减速,以及居民和企业难以加杠杆的现实约束,消费和出口很难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投资承担了稳定经济增长的重任。
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和房地产是传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但考虑到广大民众的诉求,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依靠房地产提振经济已不可行。
因此,在基建投资领域发力成为政府稳增长的重要选择。
在此背景之下,2018 年9 月,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要在2019-20 年核准开工 5 条直流和7 条交流特高压工程建设,第二轮特高压建设高峰来临。
2018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
2018-2019 年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等手段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
2019 年三次给地方加杠杆,年初财政节奏前移,加速投放地方专项债;6 月推出专项债新政,专项债可用于项目资本金;11 月完善项目资金本制度,下调了项目资本金比例。
特高压行情由此启动。
2019 年基建投资增速呈现低位反弹态势。
展望2020 年,基建投资增速将延续2019 年的回暖趋势,且未来增速有望加快。
2020 年初受疫情冲击,返工潮延后,但一季度本就是基建淡季,且疫情过后为了对冲对经济的冲击,逆周期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加码,基建投资将进一步抬升。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保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十分重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面临下行风险,病毒在全球肆虐使得未来一段时间的出口也并不乐观。
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作为“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特高压建设将延续2018 年以来的火热态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2020 年3 月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3 月初,国家电网印发《国网2020 年重点工作任务》,计划2020 年核准7 条、最低开工3 条特高压线路。
4 月4 日,央视新闻网报道,国家电网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提高至1811 亿元,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拉动社会投资3600 亿元,总体规模近5411 亿元。
1.3、解决电力供需错配及新能源消纳问题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将西南地区的水电、西北地区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电能输送至东中部电力高需求地区。
近年来,我国也提倡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清洁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的水利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66.70%,宁夏、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和高效利用,将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电、西北地区的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电能输送至东中部电能高需求地区,实现“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
这对防治大气污染、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9 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1066 万千瓦,同比增长5.8%。
其中,火电装机119055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59.2%;水电(35640 万千瓦)、核电(4874 万千瓦)、风电(21005 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468 万千瓦)等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达81987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0.8%,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正在进一步提升。
2019 年,我国风力发电量和光伏发电量前十的省份中,位于西北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排名靠前。
随着光伏、风电的发电装机量不断增长,弃光、弃风问题在西北地区一些电力需求较弱的省份尤为严重。
特高压工程将新能源电力输送至东中部等电能需求高的地区,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问题。
2、2020 年重启建设高峰,设备龙头充分受益2.1、核心电气设备投资高,龙头较为集中特高压相关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的电源控制端、中游的特高压传输线路与设备、下游的配电设备。
其中特高压线路与设备是特高压建设的主体,可进一步分为交/直流特高压设备、缆线和铁塔、绝缘器件、智能电网等。
特高压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2020 年将达1811 亿元。
2016-2018 年,我国每年特高压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0~1000 亿元。
特高压纳入“新基建”还将进一步带动投资规模。
4 月4 日,国家电网2020 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到1811 亿元。
特高压项目投资可分为设备、铁塔、线缆和基建等投资。
其中,设备投资约占25~35%,铁塔与线缆投资和特高压线路长度相关,约占30%,基建及其他投资占35%。
在直流设备中,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和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投资额较大;在交流设备中,1000kV GIS、变压器和电抗器投资额较大。
5 条在建线路主设备已完成招标276.6 亿元,核心设备占比超过一半。
± 800kV 雅中-江西、青海-河南、陕北-武汉直流工程设备招标金额约占其总投资的34.2%,1000kV 张北-雄安、驻马店-南阳交流工程设备招标金额约占总投资的40%,这将用于测算计划项目带来的设备订单。
竞争格局:设备集中,铁塔、线缆分散特高压直流工程中,换流阀是实现电能交直流转换的核心装备,换流变压器是交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换流、逆变两端接口的核心设备。
换流变压器和换流阀是换流站的关键设备,占设备招标金额之比分别为44.1%和19.5%,主要供应商为国电南瑞(换流阀市场份额超过50%)、中国西电、特变电工、许继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