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水景的生态设计园林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植物、建筑、水体,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论语·雍也》),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水就有着极深的喜爱。
古典园林更讲求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趣,甚至有“园无水则不活”的说法。
水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园林中,城市水体作为天然的缓冲器,能够有效地调节城市的温湿度、滋润净化空气、减少粉尘、降低噪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根据不同水体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功能性质等实际条件,对城市中的河流、人工湖泊、小型水体等进行合理的生态设计与规划,能够充分发挥水体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由于现代城市园林内的水体主要为封闭的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景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从而导致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致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黑变臭,严重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生态设计实质上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环境因素纳入作品的设计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
水体景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争取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
1 生态设计原则1.1以人为本,安全、经济、合理性相结合景观是个容器,主角是人,是提供给人来使用的。
景观有了使用者创造出来的气氛它才美。
人的身体尺度、空间活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是设计前提,景、水、植物、场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的。
一个好的水景设计应当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提供给人舒适感、安全感、健康的生活环境。
人体85%是水,跟水融为一体,就会感受到它的灵性。
水景设计理念不仅要考虑到“观赏”,还要考虑“用景”。
通过入水踏步,亲水平台,漫水桥,斜坡绿地等空间处理手法,为人类的亲水性提供充足的场所。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高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
不规则池岸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形式自由,岸边石头供乘坐树木可以纳凉。
岸这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满足了亲水的需求。
水给人柔美的同时,也是深浅莫测充满危机的,注意护岸的设计,护岸分别有垂直式护岸、倾斜式护岸、台阶式护岸、人工沙滨。
栅栏是防止掉入水中的安全设置,特别是深水区外围更要注意设计,但不要过分追求安全性而设置很多栅栏,会失去水景的固有活力。
1.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和当地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周围环境的不同,把人文景观、地方文脉一同考虑到水景设计中,提高住区的文化内涵。
在多雨地区可以将区域内的雨水通过收集,处理应用到水景中,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以小取胜,多采用点状、线状水体。
艺带性的巧妙设计,不在乎以量取胜,要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水景观。
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最小的水量制造出最漂亮的水景应该设计师的努力方向。
如上海太空小花园,水景系统是德国人制作的,36小时循环一次,循环利用只要补充一点蒸发水就可以。
1.3生态化,创造湿地景观并与绿地系统融合引入湿地景观是在住区内引入人工湿地的建设,是对于人造水景水质改善的另一个有效办法。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目前,人工湿地因其优良的水质净化功能,已在多方面得到应用。
其次,与绿地系统融合,保护~定宽度的自然生态和绿化用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强调整体性,形成一条连续的绿色走廊。
水系周围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维持水系地貌特征,绿色植物强大的根系是滨水区岩石、土壤天然的固结网。
如果没有人工驳岸岸线的维护,绿化带一旦破坏,水对岸线侵蚀,会导致景观变迁,河流改道,甚至危及安全。
绿化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改善小气候;吸收,隔挡噪音。
水和绿化浑然一体的水景观,兼容二者的性质,可形成舒适怡人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
2生态设计方法2.1水源选择与水质处理景观水体的水源应优先选择再生水和径流雨水,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时一般会在补水水源进入景观水体前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比如在景观水体前端设置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物理沉降、根系阻截、化学沉淀、土壤及植物根系表面的吸附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协同作用,使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分解,水质得到净化。
也可以设置前置塘或水生植物等净化进入景观水体的径流雨水,进行净化和初期处理,使补水水源的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无论是选择再生水或是径流雨水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在进入水体时水质应满足景观用水标准,为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打好基础。
传统水景治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换水、循环过滤、底泥疏浚、曝气充氧)、化学方法、微生物方法、水生动植物系统修复和生物浮岛等方法,传统水景治理方法,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各种弊端,水景住宅的用水成本及水质养护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
由于目前水景住宅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一般的景观水体(如人工湖,人工池塘等)大都未按自然水体设计,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基本上没有自净能力。
且其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上外来物质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富营养化,最终使水体变得混浊不堪,甚至发臭、发黑,严重影响水体美观。
对于人造水景而言,水体变质除设计不合理外,“死水”是最大原因。
由于把自来水、地下水等用于景观水体更换与维护,费用太高,所以有时只能眼看着水质变坏而无能为力。
中水回用的最大作用是在替代。
假如环境用水,如绿化、河湖用水,冲洗马路,降尘用水,冲洗车辆、冲厕所的杂用水等考虑使用中水替代,将大大减少清洁水源的消耗。
中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活水”。
由于中水的产生是不间断的,这些中水补充至景观用水中后,无疑经过循环,可令“死水”复活,从而使景观水体水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比较而言,nars (natural aquascape restoration system) 自然水景系统,作为应采用较为科学的综合设计和治理的办法之一,以较低的成本营造一个长期清澈、自然的水体景观,它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nars 底质综合治理、nars 水质综合治理、nars微生物菌群、nars 水生动植物系统和其它措施(如突变事件而导致的水质变化等),综合了各种水景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并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2.2水岸景观设计主要包括景观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和生态堤岸的营造。
水体水面的景观营造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所选择水源的水质来决定。
根据景观水体中不同水深配置能适应本地气候、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同时又能起到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在水深小于0.3m的水域,种植干屈菜、地肤、水蓼、三棱草、慈姑等浅水植物;水深大于0.3m小于0.6m的水域,种植芦苇、菖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而在水深0.6m~1.0m左右的水域,可种植睡莲、荷花等沉水植物,并可根据需要和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
而且景观水体中心可放置生物浮岛,并根据当地气候特征种植适合的植物,利用土壤和植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分解来对水体进行净化,生物浮岛既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又可起到景观的用。
生态堤岸的营造有多种方式,包括自然原型驳岸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
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但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护堤岸,固土、防止雨季水土流失;其次是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净化,既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进行预处理,以保证进入景观水体的水质,同时起到造景的作用,使整个生态堤岸具有生态和景观双重效果。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水体设计应从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污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进行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水体型态设计时,应尽量符合水体的自然弯曲型态,避免死角区域的存在,并随地形和功能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原则中的和谐、自然均衡原则。
水体驳岸线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三种。
自然式驳岸用自然山石砌成,或平缓的草地,也有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的。
自然式水体的驳岸线曲折优美、变化丰富,其水面通过堤、岛等园林要素的分割与围合形成开合、聚散大小不同的空间,使水面呈现迷离、幽深、多变的空间效果,引人无限的遐想。
如苏州拙政园西部塔影亭和艺圃南斋小院一带的溪流,岸边全用自然石叠置,造成溪流湍急、冲刷河床、石骨嶙峋的景象。
规则式,水体外形轮廓为几何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