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文献综述
新课改下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在这种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突现学生的价值,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

我们更必须有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的理念,从而真正地发挥学生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在进行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调查时,我们有必要进行此课题的文献检索与分析,了解前人的研究,获取帮助和发现不足。

通过检索近十年的文献,我们共发现相关图书49本、期刊文章462篇、报纸文章11篇、学位论文1篇。

学术发展趋势表(2001—2010)
学术发展趋势曲线图
2040608010012014016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年份
篇数
总体上,近年来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2009年至2010年增幅最大,说明社会和学者愈关心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也说明学者们的研究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图书一轨看,在2003年、2006年、2008年形成研究该课题的高峰,高峰过后跌入低谷。

从期刊一轨看,在2005年和2010年形成高峰,并且2010年研究该课题的学术文章涌现。

从论文来看,找到相关的学位论1篇,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黄兴丰《数学课堂活动的研究——聚焦探索实践课,反思数学教学改革》,反映出思考该课题的专家、学者少。

从篇章数的角度来看,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总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在2005—2006、2008、2010年形成较大的规模,反映出人们对该课题的关注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研究在2007年发展缓慢,可能与教育焦点的变化有关。

关于研究的主要内容方面,以中文期刊为例,找到相关的中文期刊472篇,其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360篇,社会科学总论21篇,综合性刊物15篇,自然科学总论11篇,经济8篇,文学8篇,数理学科和化学8篇,政治、法律5篇,历史、地理4篇,工业技术4篇,艺术3篇,语言、文字2篇,可以看出,文学、科学、教育、体育方面是研究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重点。

我们随机抽取期刊97篇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农村中小学教学95篇。

97篇期刊中,研究课堂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24篇,其余73篇多为研究中小学某一科目教学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73篇中,研究语文课堂师生互动20篇、数学18篇、英语9篇、思想政治8篇、历史2篇、地理2篇、化学1篇、信息技术3篇、音乐3篇、美术1篇、其它2篇,可以看书中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是重点。

在研究中小学某一科目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多为研究该科目的课堂师生互动,思考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教学,进行师生互动,“新课改”成为研究背景,主题为如何开展师生互动帮助教学,课改前后情况的研究仍是空白。

从研究主体来看,多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由自身课堂教学引发对师生互动的思考,此外还有一名职业学院教师和一名师范大学教师关注该领域。

从研究方法来看,多为由教学经验上什为理论,反思课堂师生互动,而少有理论走向实践的研究。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随着新课改的推移,人们对课改前后师生互动情况的关注上升,中小学一线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关注目前是主体。

相关研究仍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研究主体单一,专家、学者少;研究方法方面,理论支撑不足;研究内容方面,课改前后情况的研究少,大多研究中小学科目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研究的层面较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