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205222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
号:2007AA02Z428)
・中医新视点・
亚健康若干问题思考
赵 晖,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针对目前亚健康研究中有关概念、范畴、病因病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与体会,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病”的范畴,与中医学“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亚健康与心身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亚健康状态重在“调理”,病机以气虚、气郁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心身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358X (2008)0920583202
近些年来“亚健康”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学术领域对亚健康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诸多研究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分歧。
以下笔者将就这些问题,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1 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病”的范畴
由于现有科学条件的限制,西医学暂时无法找到亚健康状态明确的病因、病理和病位,所以亚健康
状态尚未具备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无病”。
但从中医学视角考察,亚健康状态虽无器质性病理改变,但机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有证可辨,有病因病机可究,亚健康状态已经包括在中医“病”的范围内。
这里我们要强调“现有科学条件的限制”这个前提条件。
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朝一日若能建立亚健康状态可行的识别方法,揭示出亚健康状态明确的病理机制,那么亚健康状态从中西医角度来看都是一种病态。
为了使国内外的研究具有可比性,目前亚健康状态定义还是采取西医学对疾病定义的方法进行描述,实质上采用的是对疾病、健康两种状态的排除法。
面对亚健康状态,中西医间存在如此明显的认识差异,主要归咎于西医唯病是求,而中医着眼的则是病人。
亚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向疾病转化,也会朝健康回归,关键是适时的有效的医学干预。
基于对“无病”的判断和倾向于注重人体功能的器质性改变,现阶段西医对于亚健康状态认知手段相对缺乏,
很难对各种因素作用下的亚健康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因而疗效不甚理想。
反之,中医却能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手段,分析人体的阴阳虚实,给亚健康者以个体化的干预,使其重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2 亚健康状态不完全等同于中医“未病”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内经》之后,中医历代医家均对治未病进行不断探索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
目前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因此,“未病”比亚健康的范畴要广泛得多,包括对健康、亚健康、疾病及康复阶段的人群的调治,而亚健康状态只是“未病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与“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
虽然,亚健康不完全等同于“未病”,但是中医所强调的“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出席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时提出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构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说明“治未病”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吻合。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防止亚健康人群发展为疾病状态。
3 亚健康状态与心身疾病的区别和联系
从西医学角度来看,亚健康状态更多地是指一
种心身障碍,而不是心身疾病。
因为心身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已发生了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通过物理、化学等检测手段可以检出阳性结果。
但站
在中医学角度,亚健康状态可以称为心身疾病,因为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主要是以“证”来概括的,引起“证”发生的原因及“证”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证候群,本身包括了心身两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五脏藏神论、七情病因论、形神合一论等有着丰富的心身医学内涵,做到了生理、社会、心理三方面的统一,在生理、病因、病机、预防、治疗等方面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方面显示出较强优势。
亚健康状态与心身疾病的主要联系在于发病机制相同,即心理应激是二者发生的关键。
心理应激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当这一状态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endocrine2immunomodula2 tion,N IM)网络,往往会引起机体某些器官或功能的紊乱,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即从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演变为心身疾病。
因此,从中西医两方面综合考虑,我们称亚健康状态与心身医学相关,是一种轻度心身失调的状态更为稳妥。
4 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亚健康状态不等同于CFS,CFS也不是亚健康的一种类型,CFS属于西医学疾病范畴。
其原因有三方面:①亚健康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主观体验,但通过常规理化检查却不能检出阳性结果,而CFS 的大量研究证实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代谢失调等多方面与其有关;②CFS具有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亚健康至今没有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式;③亚健康状态比起疾病状态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容易康复。
通过调整工作、生活节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大多数亚健康状态是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而CFS则仅有30%可以恢复。
两者的联系主要在症状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如疲劳、睡眠障碍、健忘、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抑郁、焦虑情绪等。
5 亚健康状态重在“调理”,病机以气虚、气郁为主目前很多亚健康文献都以“治疗”字眼出现,尽
管亚健康状态就中医看来是病态,但总的来说亚健康是一现代称谓,且就目前西医学而言,亚健康状态不是病态。
因此笔者认为将亚健康状态的治疗表述为“调理”或“调整”更为妥当。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食疗、药疗等手段对亚健康进行全方位的调理,阻断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情志失调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而气机郁滞的形成多为肝气疏泄不及,失于条达所致。
所以情志活动与肝气关系很密切。
肝气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林佩琴《类证治裁》谓:“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失条达易肝气郁结。
何梦瑶《医碥》亦言:“诸郁源于肝”,说明肝气易于郁结的病理特点。
故肝气郁结为亚健康最常见证型,或为肝气疏泄太过或为肝气疏泄不及,临床表现有抑郁、烦躁等情绪改变,有肝经所经过部位之不适症状,如胁胀或胁痛、乳胀不适、善太息等。
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表现,与中医气虚证十分吻合。
在阴、阳、气、血四虚中,血虚与西医的贫血近似,阴虚和阳虚一般病情较重,多已存在器质性病变;而临床最常见的气虚体质,多属功能异常范畴,或多属疾病的潜隐阶段,即亚健康状态。
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正如《难经・八难》所云:“气者,人之根本也”。
可见,人身离不开气,人身有病首先是气受损致气虚,气虚失于气化,则气不化津而成痰湿;气虚失于推动则血行不畅而成瘀;气虚失于温养,则寒从中生而见阳虚之象;且气为阳,而阳主功能,故此型患者多功能性病变,而理化检查正常。
故除气郁外,气虚也为亚健康状态常见的证候。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中又以脾气虚证最常见。
心主神明,《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神是人体的主宰。
情志失调,紧张劳累,耗伤精气,心神失养,从而导致心慌、失眠多梦、健忘等一系列心血失调的症状。
如上所述,亚健康状态与心肝脾三脏相关,病机以气虚、气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