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媒介变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当代媒介变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传播媒介获得了
引人注目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后, 媒介的 数量、种类和规模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而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随着媒介的发展, 当代文 化对媒介的依赖性增强。从形式上看, 媒介只是整 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 但在 信息社会中, 由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遂使信息的 加工处理和传递过程更加专业化, 媒介在社会网 络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从文化产品的生产、传 输到交换,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正是 文化对媒介的这种依赖性, 使媒介文化的最终形 成成为可能。到了 90 年代, 媒介文化在当代中国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对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 联网的发展, 为媒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当 前的媒介文化, 人们更多的是将其置于批判的地 位, 实际上, 迄今为止,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 能是十全十美的。以电子媒介为例, 美国社会学 家、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早在 60 年代初期就注 意到这样一种状况:后现代信息膨胀, 使人的心理 产生晕眩感, 传统的文字信息逐渐被直观而真实 的视觉画面所取代。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查尔斯· 纽曼认为影视文化构成后现代文化的基调, 影视 所再现的现实, 使现实成为一种技术组成的产品, 经验和想象的审美完整性、人与作品在沉思中静
参考文献: [ 1][ 2] 周宪著.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 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235, 236. [ 3][ 4] 波德莱尔著.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402, 403. [ 5]( 美) 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66. [ 6] 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 ,赵一凡, 译, 北京: 三联出版社, 1989.156. [ 7] 潘知常著.美学的边缘[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29.
昌吉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当代媒介变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张鸿阁 胡冬汶
(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院中文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当代媒介形式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尤其对审美文化的扩展性方面来看, 当代媒介
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已确立, 虽然审美文化对媒介的变化存在着依赖性, 但是忽视了媒介文化对美和艺术
网络媒介这只翻云覆雨的手,“可上九天揽月, 可 下五洋捉鳖”, 无论什么样的宏图大志, 不管何等 异想天开, 谈笑间, 仿佛鼠标一点即可了却心愿。 有人预言, 如果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电脑技术则 更是如虎添翼, 人类“所见即所想, 所想即所得”的 梦想似乎已不难变成现实了。也许, 在未来电脑虚 拟的世界里, 真的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办 不到的”。麦克卢汉说过,“新的媒介已不再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桥梁, 他们就是自然。”传媒早已日甚 一日地内化为现代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 现代媒体本身早就与现代艺术血肉相连, 浑然一 体。
的影响, 破坏了其本源和模仿现实的权威性。
关键词: 媒介变化; 审美文化; 美;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469( 2007) 06- 0062- 03
1996 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微软公 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在这本全球畅 销书中, 比尔·盖茨乐观的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 的前景, 进而预测了电子科技逐步渗入世界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一系列可能性。我们不妨把这个古 老学府对这位科技精英出身的全球首富的隆重推 荐看作一个象征性的历史事件。而事实上, 时至今 日,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 喜欢不喜欢, 我们都已 经置身于铺天盖地的电子文化氛围中, 感受到无 所不在的电子文化的压力, 电视已成为大多数中 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信息来源, 音像、影像 商店随处可见, 家用电脑迅速普及, 互连网络遍布 全国, 而网民人数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成倍增长。毫 不夸张地说, 我们正不可阻挡地进入一个以电子 媒介为主导的新的文化时代。电子媒介越来越成 为我们的基本生活背景, 成为我们与世界、与他人 之间的中介物。雷蒙·阿隆曾说, 人们创造自己的 历史, 但他们往往并不理解这个历史。我们今天面 对的新崛起的电子文化, 毫无疑问, 也将深刻改变 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并将深入我们意识 的核心, 最终对中国审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传播 带来变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电子媒介文化也破坏了 美和艺术模仿现实的权威性。潘知常认为, 在电子 文化时期, 美和艺术的手段与载体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变革。概括言之, 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美和 艺术的手段从描述( 再现) 、叙事( 情节) 、虚构、装 饰( 美化) 、传达向复制、模拟拓展, 而美和艺术的 载 体 则 从“ 作 品 ”转 向“ 文 本 ”; 第 二 , 电 子 文 化 使 得制作凌驾于创作之上, 类像凌驾于形象之上。 如前所述, 电子文化已不再外在于而是内在于美 和艺术, 是美和艺术的本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 分 。[7] 潘知常 在 这 里 所 说 的“ 文 本 ”, 更 准 确 地 说, 其实应该是“超文本”。因为, 电子文化的特点 之一, 可以说就是有“文”而无“本”。
由上所知, 我们要警惕技术对艺术的排斥和 腐蚀, 不要让技术玷污了艺术的纯洁性。技术正在
63
昌吉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削弱和瓦解我们“对更空灵和非物质的东西的判 断和感觉的能力”。平庸的艺术家正在混淆天才的 艺术家对“技术”和“技术”功能的区分。但是, 现在 科技爆炸式的发展彻底轰毁了传统的艺术观念。 例如, 现代媒体, 通过混淆能指与所指、混淆说者 与听者、混淆现象与本质, 混淆“我”与“我们”, 破 坏了美和艺术的本源的权威性。很显然, 就像潘 知常所说的, 艺术的本源已经被艺术的“泛本源” 所代替。故汤林森说:“在后现代的文化里, 电视 并不是社会的反映, 恰恰相反, 社会是电视的反 映。”[5] 王尔德提出的则是: 不是艺术模仿生活, 而 是生活模仿艺术。
关于电子文化对美和艺术的影响, 早在十九 世纪, 悲观主义者就认为, 技术的介入成了艺术精 神衰落的根源: 对技术的钟爱, 使人们丧失了对美 的仰慕, 对真实的依恋和对精神方面神圣事物的 敬佩。波德莱尔在批评摄影业对艺术的腐蚀和破 坏时说, 摄影的进步如同一切纯粹物质上的进步 一样, 错误的应用极大地加剧了本来已经很少的 法国的艺术天才的贫困化。他认为, 闯入艺术的摄 影工业成了艺术的死敌, 功能的混淆使任何一种 功 能 都 不 能 很 好 的 实 现 。[3]梅 拉 腊 在《摄 影 对 十 九 世纪法国艺术和文学传统构成的其他威胁》 中指 出:“在摄影器材代替艺术家颤抖的手的同时, 艺 术跌进了贱民的手中, 工业无可挽回地玷污了艺 术的纯洁。”波德莱尔断言, 如果允许摄影在艺术 的某些功能中代替艺术, 那么, 它将凭借它在群众 的愚蠢中找到天然的盟友而立刻彻底地排斥或腐 蚀艺术。所以, 他认为, 摄影应该回到它的真正的 责任中去,“让它迅速地丰富旅行者的手册并保存 旅行者可能忘记的准确性吧, 让它从遗忘中拯救 那些受时间的吞噬的尚存的废墟、书籍、图书和手 稿吧, ……艺术一天天的减少对自己的尊重, 匍匐 在外部的真实面前, 画家也越来越倾向于画他之 所见, 而非他之所梦。然而梦幻是一种幸福, 表现 梦幻的东西是一种光荣。但是我还说什么! 谁还知 道这种幸福? 真诚的摄影家会断言摄影的入侵和 工业的大疯狂完全与这种可悲的结局没有关系 吗? 能够设想两眼习惯于把具体科学结果看成美 的产物的民族未曾极大地减弱对更空灵和非物质 的东西的判断和感觉的能力? ”[4]
收稿日期: 2007—11—25 基金项目: 昌吉学院校级课题, 项目编号: 2006YJQD003 第一作者简介: 张鸿阁( 1977—) , 女, 河南禹市人, 助教, 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
62
昌吉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6 期
静观察交流的氤氲“韵味”(aura)消逝殆尽, 剩下的 是银幕屏幕画面的强制性效果。现代电视、电影、 激光视盘, 以快速的切换和强烈的推拉镜头使人 无法从容观照回味, 画面的逼真和转瞬即逝使人 放弃了回味和沉醉的审美心态, 而被屏幕强制性 地牵着走, 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在文字逐 渐为镜头画面所取代, 在阅读逐渐为凝视电视所 转换的今天, 人已不能逃离画面而独立地去看和 听, 并透过表面看到深层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人 只有一种看的方式, 那就是电视镜头提供给你看 的方式。而且, 这种看的方式是编排定的甚至不掺 杂情感的。”[1] 在媒介实践中, 当我们刚为屏幕上 失学的儿童或惨遭拐卖的少女扼腕时, 广告以夸 张的语调推出“: 味道好极了”, 或“最新马桶 除 臭 剂”, 会立即使人们的揪心扼腕之思失重。推而言 之, 在这个信息叠加的时代, 电视机、收音机、报刊 杂志将成千上万的信息强制地塞入每个人的大 脑。“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 采编人员不断地根据 大众需要推出千篇一律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大众 化的节目, 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 放松(或)放弃了理性批判和世界重建的意愿, 放逐 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判 断。[2]这些批评虽然稍嫌尖锐, 但却包含着许多学 者的冷静观察和深入思考后所体现出的“忧患意 识”。
可能是今天的虚拟, 今天的虚拟可能是明天的现 实。电子文化所恢复的正是人类弄假成真甚至弄 虚作假的审美天性。
正如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 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 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6]视觉文化与印刷文 化的根本差异, 是由以它们分别作用于人的本能 感觉( 如声色味触觉) 和条件感觉( 如对语言、文字 的感觉) 的分别而造成的。任何人只要坐在电脑前 进行简单的操作, 就可以马上获得视觉的满足, 而 这样一来, 审美对象就被无穷地扩大了。对高雅文 化的接近也不再只是那些有幸受到过年深月久文 化熏染的少数知识分子, 即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 通过影像观赏来消费经典艺术。如在电视剧《西游 记》面前, 成年人与稚幼者的接受差异是在“共同 消费”的层面上的差异; 而在原著面前, 成年人与 不识字的儿童的差异就不在一个层面, 因为不识 字儿童的“条件感觉”还没有发育成熟, 他们被完 全拒绝在成人的艺术世界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