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名医经验方修订版

全国名医经验方修订版

全国名医经验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颈椎骨质增生方粉葛15 银花藤15 鸡血藤15 黄芪15 熟地15 鹿含草10 大云10 脆朴15秦艽10 淫羊藿10 莱菔子10 白术10 防风10随症加减。

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20毫升顽固性头痛秘方:通络头风汤此方出自京师名医之手,本人在北京进修时偶得,临床使用多年,在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及三叉神经痛尤其是使用各种止痛剂麻醉剂无效的患者疗效神奇,屡试不爽.现忍痛奉献给广大同仁,强烈要求加分!川穹28g 当归18g 细辛5g(后下)大蜈蚣2条(焙干研末冲服)头部冷痛(遇冷风或气温变低痛重)加白芷20g头部热痛(闷热时痛重)加甘菊20g苍耳子18g头痛剧烈如针扎火烤加白僵蚕18g生石膏25g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20g白芥子12g白芷15g后头痛加羌活20g前头痛加白芷18g偏头痛左侧加柴胡20g右侧加生白芍18g头顶痛加藁本18g每日一剂4~5剂便愈,病史长者可加服3剂.师传心授“红云风”□王毓昌银翘二紫荆防萍,赤丹蝉藓地肤藤。

先师授我灵丹药,芳名唤作红云风。

己巳年初秋,妻子陡患风团瘙痒,类似荨麻疹。

奇痒难忍,烦躁不安。

目肿如线,唇肿如努。

诣之先师张子衡先生,先生笑曰:“此证乃红云风是也,易治耳。

”遂疏方:双花15g,连翘12g,紫草15g,紫花地丁15g,荆芥6g,防风6g,浮萍9g,赤芍10g,丹皮10g,蝉蜕6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忍冬藤12g。

3剂,水煎服。

上药煎成,当晚服下,瘙痒顿减。

一觉醒来颜面唇肿全消,心烦亦安,继服一剂全愈。

真可谓“一剂止,二剂已”者也。

数日后长女亦患红云风证,其病突然,红成片瘙痒难忍。

遂将所剩一剂急煎服,竟一剂霍然。

余审其方,告知先生,先生遂将红云风一方传授于我,并授以加减之法:舌红者加生地,苔厚腻加藿朴,苔黄腻加川连,血瘀者加桃红,便秘者加生大黄,随其所偏而调之。

先生曰:“红云风一方乃当年广饶邵绳武先生所传,迄今已四十年矣,凡辨证确凿,投之无不应手。

”后每遇是证,投之果然。

红云风一证多由禀赋不足,腠理不实,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分所致,使其脉络瘀阻,气血失和而病作。

方中赤芍、丹皮、紫草、忍冬藤凉血通络;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蝉蜕、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白藓皮散风祛邪,利湿止痒。

诸药相辅为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则营卫和,气血平,邪无所居而病愈。

马钱乌头汤治疗颈椎病治疗方法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涤痰,通络止痛,补肝肾,调气血。

马钱乌头汤药用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每次1份兑药汁服,1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

寒甚痛者加制草乌、附片;风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蚕;瘀血重者加土鳖虫、水蛭、虻虫;痰重者加胆南星、天麻;气血虚者加人参、炙黄芪、制首乌、炙甘草;肝肾虚者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桑寄生。

2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服3次。

忌食生冷,停服其他药物。

典型病例卢某,女,38岁,于2004年1月13日诊。

颈、肩、背痛,双手麻木酸胀8个多月,曾服大量中、西药(药名不详)无效。

近1个月疼痛加剧,入夜更甚,坐卧不安,颈部活动受限。

查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明显,扪及索条状硬结,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缓涩。

X光摄片示2~4颈椎骨质增生。

辨为风寒湿邪入侵,脉络瘀阻。

投马钱乌头汤。

制马钱子2g(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制川乌12 g,麻黄15g,北细辛10g,白芷、羌活、川芎、当归、白芥子、防风、桂枝、海桐皮、姜黄、寻骨风、桃仁、红花各20g,乌梢蛇、豨莶草各30g,水蛭、虻虫、全蝎各10g,蜈蚣3条(研细分6份兑药汁,每次1份,每日3次,服2日)。

2日1剂,水煎,每日服3次。

服药2剂后疼痛症状减轻,后随症加减连服20剂症状消失,2005年6月4日随访无复发。

体会马钱乌头汤方中制马钱子、防风、羌活、白芷、乌梢蛇、寻骨风、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除湿;制川乌、麻黄、桂枝、北细辛温经散寒;川芎、姜黄、桃仁、红花、白芥子活血涤痰通络。

诸药合用可使寒湿除、脉络通、气血畅、疼痛止。

临床治疗当视其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疼痛的性质、时间,兼症的不同,灵活辨证加减用药,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颈椎病的偏验方威灵苁蓉汤(丸)组成:威灵仙15克,肉苁蓉15克,熟地15克,青风藤15克,丹参15克。

主治:颈椎,腰椎及足跟骨质增生,老年骨关炎疼痛等。

用法:每日1剂,煎2遍和匀,日2次分服。

或研末炼蜜为丸,每粒10克,每服1粒,日2次。

筋骨止痛酒组成:生草乌10克,细辛10克,洋金花6克,冰片16克。

主治:同威灵苁蓉汤。

用法:先将前三味药研末,用50%酒精300毫升浸入,冰片另用50%酒精2 00毫升浸入,每日搅拌1次,约1周全部溶化,滤去渣,将二药液和匀,用有色玻璃贮藏。

每次用棉球蘸药液少许涂痛处或放痛处片刻,痛止取下,每天2-3次。

白芍木瓜汤组成:白芍30克,木瓜13克,鸡血藤15克,葛根10克,甘草10克。

功效:舒筋活血,滋阴止痛。

主治:颈椎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眩晕停组成:熟地15克,山茱萸30克,山药30克,茯神30克,丹参30克,五味子12克,白术30克,天麻12克,钩藤30克,菊花30克,防风15克,玉竹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蚤休10克。

功效: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佐以熄风。

主治:颈椎骨质增生性眩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

除痹逐淤汤组成:当归15克,川芎12克,红花9克,刘寄奴15克,姜黄12克,路路通30克,羌活9克,白芷12克,威灵仙12克,桑枝30克,胆星9克,白芥子9克。

功效:活血化淤,行气通络,除湿涤痰。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

服6剂停一天,12天为一个疗程。

加味葛根汤组成:葛根20克,桂枝15克,酒芍15克,麻黄5克,甘草15克,生姜5克,大枣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申姜15克,狗脊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鹿角胶15克(捣碎冲服)。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和血,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蠲痹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虚喘特效人参30牛膝10熟地15山于肉12枸杞子5麦冬15五味子5胡桃三个柴胡5白芍15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是我实习时跟个老中医学的,确有效果。

方中人参可用红参。

原创作品要求加分。

各型痔疮((特效)(一)用螺蛳撒白矾面,一会螺蛳肉变成一壳清水,用这水抹患处,十分凉爽,连抹三天即显效。

(二)内服:全虫6克,僵蚕6克二味瓦上焙黄,研粉末,分为15份,每份每天用一个鸡蛋破一小孔放进去摇匀封好蒸熟于每晚睡前空腹吃。

注:一般三天及显效十五天愈。

案例:男、31岁二年前患痔疮,手术后愈。

今又复发。

用上法内外治疗三天血止十五天而愈,随防至今未复发。

此方对多型痔疮均有特效。

咽喉肿痛方:吹喉散主治:咽喉红肿疼痛,甚至溃烂或者复盖白膜,致饮食不能下咽,或堵塞呼吸等症.药品:黄连15克.青黛15克.薄荷15克.僵蚕15克.白矾15克芒硝15克.制法:上六味研为细末,另取腊月猪胆五至六个,将胆剪口倾出少许胆汁,将药末均分五至六份,均匀装入胆内,用黑纸将胆裹严,在土地掘二尺深坑,以横竹竿悬胆在内,用土埋好,埋至立春取出,将药胆悬风处,待风将黑纸吹去后,全胆共研为细面,愈细越好,收贮磁瓶.用法:每症用药面克到9克,临时用时再加好冰片克到克,共研细,先用压舌板压舌,使玻璃管吹布咽喉,五分钟吹一次,共吹十致十五次,至达述反应为止.反应:将药吹至咽喉后,患者即能吐出痰涎,减轻症状,并感觉至喉向下发凉,由咽而胸,由胸而胃脘而腹而股而两膝.....,俟凉达足部,病即愈.自己私藏的治疗腰腿痛的秘方当归30,川芎20,牛膝20,红花15,灵仙30,元胡15,小茴(盐炙)20路路通60,制川乌(煎透)10.独活30,桂枝12,川断30,杜仲30,狗脊30,狗骨(黑狗前茎骨)50,对个种顽固腰腿痛都有效.祖传凤阳门药泥布法药泥疗伤,由来已久,古今伤科医书均有记载。

祖传凤阳门药泥布法系凤阳门派先辈在祖国中医学药泥疗法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一种疗伤方法,它对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等骨伤疾病均有显着疗效。

由于社会的变革及现代医学的发展,药泥布法已濒临失传。

为使广大读者认识这一疗法,现作一介绍。

1、药物组成(药粉):生川乌18克,生草乌18克,生南星18克,生半夏18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细辛20克,元胡18克,鸡骨香25克,九里香25克,小罗伞30克,九节茶30克,梅片12克,上述药物研成细粉备用。

2、药液配制:取三寸钉150克(三寸钉即小松树苗,三寸以下者;没有可用松树二层皮代),将其捣烂后冲米醋500毫升,搅拌后挤汁装瓶备用。

3、红色粘土选制:(1)取常年浸没于水中的红肉耕土(潮汕地区对水下一种红色粘土的俗称)3-5公斤,将其捣搓至膏状备用。

(2)取山坡向阳红色粘土3-5公斤,晒干后磨成细粉过筛装袋备用。

(红色粘土最好是取向阳山坡松树下,略带菜花黄色样者。

)4、药泥制作:(1)取红肉耕土500克,加入药粉250克,捣搓均匀后再加入药液适量,调成软膏状,敷涂患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敷药面积应稍大于伤处面积,厚度厘米左右,每天1-2次,每次6-8小时,3天更换药泥一次。

药泥用量可根据伤处面积确定使用量。

本方法适应于损伤初期或风湿热痹,证见患处红肿发热疼痛者。

(2)取红色粘土细粉500克,配药粉250克,搅拌均匀后加入煮沸的药液适量,调成软膏状敷涂患处,外用纱布或绷带包扎固定。

同时为了保持药泥有较长时间的热量,可用塑料布在绷布外围包扎保温。

但不得每天进行,以免邪毒无法外排。

本法适应于损伤中后期或风寒湿痹,症见关节僵硬,肌肉挛缩,活动不便者。

用法用量同(1)5、临床体会:祖传凤阳门药泥布法中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北细辛、九里香有祛风燥湿、除痰、逐寒通络止痛之功;当归、赤芍、川芎、甘松、元胡、小罗伞、鸡骨香、九节茶有活血化瘀、理气行气、消肿止痛的作用;米醋入血分,消肿利水祛湿,软坚散结止痛,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梅片则芳香走窜、通窍透肤。

诸药与红泥加热合用,可使热源长时间持续稳定,把药力和热力这两种不同的作用融为一体,在温热的作用下,借助米醋较强的穿透力,把中草药物中各种有效成分和红泥的各微量元素带到病灶,使药力在患部直接产生作用,迅速消除瘀血滞气,并在温热的作用下,促进体内邪毒排泄,从而达到显着疗效。

而应用于治疗损伤初期或风湿热痹的药泥中,红肉耕土则有清热退火、凉血止血、消肿定痛、滋润肌肤的作用,故特别适应于患处红肿发热疼痛者的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