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一、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美•〃共布拉姆斯2、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
文学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机制。
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这是包含了对自然对象的体验理解,联想和想象等。
这短短的两个句子,就是人的整体精神活动的表征。
可见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对象之间,在人性的心理的作用之下,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建立之日,也就是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展开之时。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herbaceous)提出“艺术摹仿自然。
”[古希腊]苏格核底(Socrates)认为:第一:“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第二:这种描绘与再现“应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五代][ 画家]荆浩《笔记法》:“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度物象取真”的观念在宋元后在戏曲小说发展起来后才被重视,在整个古代史中并不占优势。
)2、表现说:(expression)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西方: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产生表现说。
[英][诗人]华兹华斯(fords worth)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感情涌动时的创造,是主动感受、体验的产物。
②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与西方“再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论”说和“诗缘情”说,但都受礼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制约。
3、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中国古代“教化”(文以载道):儒家作为统治思想,其典籍以及受其思想影响的作家,把文学视为论理、道德教化的工具。
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论。
荀了:文章应“合先王,应顺礼义”的文章观点。
[汉]《诗大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的文学观点。
王充:“劝善惩恶”的观点。
班固:“抒下情而通讽渝”、“宣上德而尽孝”的观点。
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
刘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及“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的观点。
孔颖达:“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
周敦颐:“文所以载道”。
曾巩:“文章得失系于治乱”。
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实用说成为中国古代一种占主导倾向的文学观念,与“诗言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为在儒家思想的控制下,“诗言志”说中的“志”,与实用说所说的“道”,尽管有情感与理智的区别,但从根本上说都以遵从儒家“礼义”为旨趣。
因而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并行不悖,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西方:[古罗马]驾拉斯《诗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在整个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文学被视为歌颂神明与圣徒的工具。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思想家都主张文学应与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4、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
英美新批评、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观念与之一致,成为西方文论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认识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物理的,像一尊雕像那样),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像愉快或痛苦的经验那样),也不是理想的(像三角形那样)。
它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体系”。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法国][著名诗人]保尔•凡莱里(1871—1945):“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时代原因[六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古今情理,如何言乎!”“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文变染乎世情,兴度系乎时序。
”〈1〉文学和文学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①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作为主体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客体面前,主体总是十分虔诚的,还没有想超越客体的奢望,更多的是想摹仿它。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摆脱了童年时代,主体的能力充分地发展起来,于是表现说的文学观念出现了。
表现说的意旨在于不再把客体看得那么神圣,更看重主体,确信主体有能力超越客体,并认为从这种超越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感。
“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开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表现”的极端发展,很自然会出现象征、变形、荒涎的艺术追求。
〈2〉文学观念转换心理方面的原因必然渗透了社会时代变动的原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时代变动总要这样或那样折射到文学观念上来:如西方再现说到表现说的真正转折,是从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开始。
19世纪英国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失落如同两枚炸弹,炸开一群诗人的情感郁积的火山口。
这也就是社会的特殊景况使主体意识真正觉醒并壮大起来,使创作主体不再把周围的现实看得那么神圣,不再想仅仅去摹仿。
相反,他们更珍惜自我心中涌动的感情,并力求在抒发这种感情中去寻找回似乎已经失了的美好的世界。
他们或者身处喧闹的机器旁抒发对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独特的感受,或者是身处黑夜的压迫中去呼唤革命。
文学观念上的一次变革就这样应运而生。
〈3〉从表现说演变到客观说,背后的社会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爆发,战争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无尽的精神创伤,使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们开始厌倦政治,甚至厌倦生活。
他们对文学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他们企图剥离文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就是语言本身,文学是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的客观存在。
在文学研究中专注于语言技巧的批评,成为形式主义者的基本主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物质发达,但社会弊病丛生,酝酿着新的社会危机。
人的存在意义、价值等各种问题相继凸现。
把文学看作是“自足”的封闭世界的客观说醉心于词句和结构的枯燥分析,无法回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不能满足读者期望。
于是接受论顺应时代的要求,向“客观说”提出了挑战。
把文学理解为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2、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人类艺术总是走这样一条路线:再现表现装饰中国文学发展:①先秦诗文:写实抒情,重内容。
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辞达而矣”。
②汉朝的骈体文,内容空虚,一味堆砌词藻典故。
“饰其辞而遗其意。
”汉魏六朝发展到极致。
③初唐“四杰”反对六朝绮摩诗风盛唐诗歌既有“风”又有“骨”把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起来,将中国古代诗歌推到顶峰。
④白居易“上系于意,不系于文”的主张,韩愈柳宗元发动“古文运动”恢复先秦文学的朴实,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以上说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学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密切相关。
〈四〉文学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用于交流深层次思想的语言)。
二、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文化概念广义文化概念: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广义文化概念中的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我们以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
2、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人的生存是偏于动物性还是人性,这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也是精神文化中一些基本的观念。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新雷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二〉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1、文学作为文化意义载体不论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的文学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
这种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底色”。
文学作品负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主要与作家的文化取向或文化理想不同有关。
2、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①品质阅读: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
如:玉阶怨玉阶怨[六朝]谢眺[唐]李白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补袜。
长夜缝罗衣,相思此何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②价值阅读: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的文化内涵,不是价值评判。
〈三〉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1、文学与科学文化包括文化在内的艺术文化与科学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绝然分割的。
它们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
2、文学与历史文化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所谓“文与史较然异辙”。
但,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
3、文与其他艺术文化无论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在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和动人心魄这几点卡大体相同、相通的。
三、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文学源于生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