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多角度文本解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而在对语文阅读教材以及阅读作品的阅读当中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以及思想启发的影响是非
常深远的,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念、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一个阅读文本在进行解读的时候不同的人选取的角度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我们的实际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对于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把握选取最适合的角度来切入文本进行语
文教学。
但是,新标还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不仅是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同时更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
可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和文本这两个方面更强势,而学生对文本往往还陌生的情况下,就被教师强行灌入了一些观点,作为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始终处于中心和支配地位,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既得不到阅读的乐趣,同时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必将被磨灭。
所以,我认为的多角度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
是多角度解读的主体,但是教师同时应该还是多角度解读引导者,通过教师的阅读与调拨来让学生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达到发散,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本;鼓励他们激活思维并且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质疑能力。
所以本文会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多角度的阅读教学,首先第一部分是在文本解读过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角度以及相关教师解读的教学案例。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的一些探索的办法。
一.多角度文本解读涉及的相关角度及相关案例
1.从语言的角度来解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欣赏表达和应用这门语言,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领悟运用积累以及运用语言的过程。
洪镇涛老师曾说过:“语言课以语言为本体。
”所以说,语言对于文本的解读还是至关重要的。
在窦桂梅上的《宋定伯捉鬼》这篇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她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的,她是分为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个课文的,第一个方面是从现代译文与文言文的对照阅读来解读文本,在她的课堂实录中是这样展现的:师:请同学们整体浏览译文。
(学生开始浏览整篇译文。
)
师:我们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我读译文的意思,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文言的大意。
师:南阳人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了鬼。
生: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窦桂梅老师在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时别出心裁的选择了现代文翻译文
言文对照的方法,这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同时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从而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表达技巧。
第二个方面是从语言的停顿和语气方面来处理阅读文本的
师:古人了不起,没有标点自己要读出停顿,今天我们已经点上标点,相信同学们能根据标点停顿的不同,读出它的停顿之美。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的长短不同。
)
生: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之,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指导学生读得有停顿。
)师:文言文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朗读的时候,要读
出白话文相应的长度,比如第一句:“南阳/ 宋定伯/ 年少时,夜行/ 逢———鬼。
”这没有标点的地方,其实也藏着停顿的韵味,读出意思停顿之美。
生:再读。
(有停顿之美,不同于白话文的朗读了。
)
师:有了这样的停顿,声断气不断,摇头晃脑,所谓读在头上。
有了文言文的节奏,我们试试读读,体会这节奏之美。
(生摇头晃脑,再次诵读,有了节奏之美。
)
通过对文言文语言的停顿与节奏来让学生来朗读,通过对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的把握来让学生亲自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韵味从而更好的
把握全文,体会文本的主题。
2.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文的思考和熏陶,但是在我们的平常的语文课堂上更多的解读角度是从社会文化等角度来解读文本的,人性这个角度是一般老师很少触及的。
但是有些文本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的话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例如《项链》,过去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给人造成的不幸;但是其实我觉得给马蒂尔德扣上这么大的帽子着实有点冤枉她了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那么玛蒂尔德身上艰辛十年还债的诚信、不为生活艰难所压倒的坚强,不也是人性的一种美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