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具有下列特征:⑴问题的针对性。
⑵未来的预期性。
⑶目的的多元性。
二、政策目标的分类1.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目标划分成诸多不同的类型:⑴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有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如一些长期政策目标和中短期政策目标)。
⑵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等。
⑶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等;与此相类似的则是,依据政策目标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有政策的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
⑷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更细微的标准将上述一些分类再作进一步区分;或者按照吸收了几种标准的混合标准来作其他划分;或者按照上述并未提及的标准作其他划分,如根据目标的实质性程度可区分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根据政策目标彼此的重要程度可分成主要政策目标和次要政策目标等。
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又称元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安全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1.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⑴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⑵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2.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⑴实事求是。
⑵面向未来。
⑶系统协调。
⑷明确具体。
⑸伦理考量。
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一、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1.政策规划的含义及其特点。
政策规划又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⑴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化的,但其中政府往往起着发起规划、组织规划、帮助规划(提供规划中的经济、信息等条件)等作用。
显然,政府起的是主导作用。
⑵从时间进程上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2.政策设计的含义及逻辑结构。
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策要素间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即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素间的联系机制。
⑴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四个方面。
⑵政策方案的要素之间需要一定的联系机制。
政策的联系机制由规则、工具和假定构成。
3.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政策规划和政策设计作为概括提出政策方案的过程的概念经常交替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
区别:⑴政策规划是政策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分析概念,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特点。
⑵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破阶段论划分的新概念,主张政策设计的学者一般反对具有逻辑顺序特点的政策阶段理论。
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
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政策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
它将各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二、政策规划的主体政策规划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和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两个方面。
三、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要确保方案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⑴紧扣政策目标。
⑵规划多重方案。
⑶方案彼此独立。
⑷方案要有创新。
⑸方案切实可行。
四、政策规划的模式与参考框架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
韦默和维宁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
⑴问题分析。
这个阶段由三个重要步骤构成:①理解问题。
②选择和解释明白与约束。
③选择解决办法。
⑵解决方案分析。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评价备选方案对于目标的影响;第二步是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第三步是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四步是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
2.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
怕顿和沙维奇提出的政策分析可分为六个步骤:⑴认定和细化问题。
⑵建立评估标准。
⑶确认备选政策。
⑷评估备选政策。
⑸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
⑹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五、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1.政策学习及其类型。
从学习的内容和程度上,可将政策学习分为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社会学习三种类型。
⑴工具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技术、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工具等。
⑵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是指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
⑶社会学习是指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
2.政策移植及其类型。
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可将政策移植分为自愿的政策移植和被迫的政策移植。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一、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
二、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包括:⑴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⑵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⑶发挥决策者的能力作用。
⑷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三、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1.政策论证。
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
⑴政策论证的要素。
政策论证具有六大要素,即:政策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
⑵政策论证的模式。
邓恩认为,政策论证的模式主要有八种,即: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实用模式、价值评价模式。
⑶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2.政策审议。
政策审议是指决策者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选择一种最满意的方案,或者以某一方案为主干并综合、吸收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方案,然后对该方案的适时性、适当性、可行性、完善性等进行深入考察和研讨,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是评估和择优。
评估是对各种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择优则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是哪个提出政策决策意见。
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方法是政策方案评估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它包括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四个步骤。
预测性评估方法非常多,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有直观的预测,也有非直观的预测;有演绎式预测,也有归纳式预测等。
威廉﹒邓恩曾经归纳为三种预测方法,见表6-1。
表6-1三种预测方法可行性评估主要涉及的是在诸多条件制约下实施方法在条件和后果上的可行性问题,不一定强调预测方法的运用。
林水波、张世贤认为,可行性往往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适当、可能、可行的和可行性实验。
3.政策采纳。
政策采纳是指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它是政策抉择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其最后一个环节。
四、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包括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有关政策的法制化三方面的内容。
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具体来说,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
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这就是说,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法学中,人们历来强调程序的正义,在决策上我们同样要重视程序正义原则。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⑴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一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这项制度把决策权主要赋予行政首长,但同时有要求行政首长应在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基础上行使决策权,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如下:①法制部门的审查。
②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③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⑵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政策这几个阶段。
①提出议案。
政策议案的提出主体既可以是立法机关的民意代表、有关委员会以及领导机构等,也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
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政府,一方面说行政权的扩张程度,另一方面说明许多涉及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一般也只有直接负责这些事务的行政机关能及时感知和提出。
②审议议案。
立法机关对有关政策议案的审议程序总是立法机关决策程序中最复杂的一种程序。
③通过议案。
规则一般是过半数通过。
一些特别重要的议案,如宪法修正案等,则要求更高比例的通过率,甚至有些议案还会要求最终进行全民公决。
④公布政策。
政策通过后还必须经过法定的公布程序,才能生效。
立法系统通过的法律、政策通常都要经过国家元首的签署和发布。
在中国,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签署主席令公布法律和政策。
⑶政策的法制化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是上升为法律法规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五、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的典型特征对比如表6-2。
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在相当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
危机决策的构成一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⑴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⑵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⑶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度,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危机决策这种非例行活动的根源在于日常程序化的常规决策的具体运用的效果;其二,危机决策可以完善常规决策,常规决策中的制度构建也必须从危机事件以及危机决策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因此,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应以常规决策为主,以危机决策为辅,要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以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要在应急的非常规决策中的制定行之有效、有的放矢的危机应对计划,并及时总结,以修正和调整常规决策,做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