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考前模拟卷(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国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重要决策,下列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会大大加快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C.会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D.可有效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正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故答案选A。
2.地图三要素分别是()A.形状、色彩、方向B.图名、方向、比例尺C.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D.色彩、大小、图例和注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打开各种地图,尽管他们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三个要素。
因此C正确。
故选C。
3.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又是两大洋分界线的是( )A.马六甲海峡B.土耳其海峡C.白令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各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该海峡沟通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不是大洲分界线,故本题选C。
4.下列有关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地方文化不能创造财富.对经济发展不起作用B.地方文化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资源C.地方文化是我国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D.地方文化使旅游者开拓视野,有益健康【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问题。
5.关于亚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B.亚洲大部分位于热带和南温带C.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东西距离最大D.世界各大洲中亚洲南北所跨纬度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和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主要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故选B。
【点睛】考查了亚洲的地理概况,属于基础题。
6.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A.保护地球B.珍惜资源C.只有一个地球D.保护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故C符合题意,选C。
7.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侯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东北平原的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
所以,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三个小平原组成,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东北平原分布于黑、吉、辽三省境内,地势中间较高,南北两端较低,故A错误。
东北平原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满足玉米的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故B正确。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是我国春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故C错误。
东北平原纬度高、冬季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东北平原的相关知识点,牢记即可。
8.我国雅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读下图“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重要界线不包括A.黑河——腾冲线B.秦岭——淮河线C.青藏高原边缘线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2.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区降水丰富,农业发达B.乙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C.丙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D.丁地区雨热同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答案】1.A2.D【解析】1.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黑河一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地理界线,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是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农业发达;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南方地区,雨热同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故选D。
9.亚洲的地形特点有()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C.地势中都高,四周低D.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
【答案】ABCD【解析】【分析】【详解】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都高,四周低;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马来群岛。
故ABCD符合题意,选ABCD。
10.读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能资源丰富,水运便利B.旅游资源丰富,水乡文化特色突出C.城市密集,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D.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长江三角洲水能不丰富,该地区河流流速缓慢;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丰富,水乡文化特色突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考点:长江三角洲。
11.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3.在①地不大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排列整齐的橡胶林B.随风摇曳的椰子树C.一望无际的水稻田D.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答案】1.D2.A3.D【解析】【分析】1.图中可知,读图可知,①是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人口稠密;②是高山高原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④寒带气候,图中②③④三地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
故D符合题意,选D。
2.图中所示的是气候类型中,④是寒带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②是高山高原气候,这三种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最大的是①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多暴雨;故A符合题意,选A。
3.图中可知,①地位于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水稻,橡胶,椰子,故ABC的景观随处可见,东南亚没有沙漠景观,故不能看到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D符合题意,选D。
12.北回归线又名夏至线,是太阳光线能够直射的最北界线,其穿过我国的各省都建立了“北回归线标志物”。
结合图甲“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省级行政区位置图”,图乙“花莲县北回归线标志塔”。
完成下面小题。
1.花莲县所在的岛屿被称为()A.祖国宝岛B.戈壁明珠C.塞外江南D.雪域高原2.图乙中的标志塔每年会出现一次“晴天时立竿不见影”的现象,这一时刻最有可能出现在()A.3月21日正午B.6月22日正午C.9月23日正午D.12月22日正午3.关于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B.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4.2019年4月18日花莲县发生6.7级地震,该地区地震频发,主要原因是()A.地处北回归线附近B.地形以山地为主C.气候炎热多雨D.位于板块交界地带【答案】1.A2.B3.B4.D【解析】1.由图可知花莲县是位于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以东,台湾物产丰富,有“祖国宝岛”称号,故选A。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时,物体是不见影子的,由题目可知,图中位于北回归线的标志塔,每年会有一次“立竿不见影”现象,说明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正午,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时影子看不见,故选B。
3.关于北回归线的说法,北回归线是地球上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以南是热带,以北是北温带,高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是30度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我国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故选D。
4.由题目可知,2019年4月18日花莲县发生6.7级地震,这是由于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故选D。
13.“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呼吁公众每年3月28日晚20: 30 -21: 30熄灯一小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读图回答,北京于3月28日晚上20: 30~21: 30举行关灯一小时活动,此时华盛顿当地时间是上午7: 30~8: 30,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纬度不同B.地表受热不同C.地球的自转运动D.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提醒人们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小明的下列生活行为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A.上学、放学乘坐公交车B.电脑不用时关机断电,尽量减少使用待机模式C.作业本双面使用,节约纸张D.为提高生活质量,时时刻刻使用空调3.根据上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位于热带,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在头顶附近,气候炎热B.②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C.③地位于北温带,有极昼极夜现象D.④地位于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答案】1.C2.D3.A【解析】【分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根据题意选C。
2.为提高生活质量,时时刻刻使用空调,会浪费大量的能源,该行为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根据节能减排的理念,选项A、B、C的行为均属于节能减排的行为,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故选项D符合题意。
3.读图分析可知:①地位于赤道上,属于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所以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在头顶上,气候炎热.故A正确;②地在北极圈以北,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故B错误;③地位于南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故C错误;④地位于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