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语堂

林语堂


•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 晋朝 陶潜等原著。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 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 6.《孔子癿智慧》 和《老子癿智慧》
记纽约钓鱼
• 纽约处大西洋之滨,鱼很多,钓鱼为乐的人亦自 不少。长岛上便有羊头坞,几十条渔船,专载搭 客赴大西洋附近各处钓鱼。春季一来,钓客渐多。 今天是立春,此去又可常去钓鱼了。到了夏季七 八月间,蓝鱼正盛,可以通夜钓鱼。每逢星期日, 海面可有数十条船,环顾三五里内,尽是渔艇。 在夜色苍茫之下,灯火澈亮,倒似另一世界。记 得一晚,是九月初,蓝鱼已少,但特别大。我与 小女相如夜钓,晨四点回家,带了两条大鱼,一 条装一布袋,长三尺余,看来像两把洋伞,惊醒 了我内人。
林语堂
小组成员:郑燕萍、陈淑浈、庄凯悦、凌 丽娟、高贵美、陈淸珍
简介 郑燕萍 国内外对林语堂癿评价 庄凯悦 林语堂癿小说及《京华烟于》 陈淑浈 林语堂癿散文 凌丽娟 林语堂癿翻译特色及其翻译作品高贵美 林语堂癿感情生活 陈清珍
•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
《京华烟云》是借鉴《红楼梦》的。 正如《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葬礼的铺排,向中国读者展 示了王公贵族极为奢侈的排场从而满足了中国读者的 “期待”一样,木兰的婚礼也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富 有家庭婚嫁的场面 《红楼梦》中有医病用药特别讲究的日常事例,所以 在《京华烟云》中对于平亚生病,林语堂介绍了他的用 药情况,何时该吃什么药,吃下去有什么反应,非常具体, 让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感到多了一些生活常识:中药竟 然是这样的情况
之下,大谈幽默是不合适宜,也是不可能的。”
• 林语堂的“幽默”,不是粗鄙显漏的笑话,而是 幽默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而不是鲁迅杂文 敢于直言时弊,而且常常单刀直入,兵不血刃
• “我进来常常感觉,平均而论,在任何时代,中
国的政府里头的血亏、胃滞、精神衰弱、骨节酸 软、多愁善病者,总比任何其他人类团体多,病 院,疗养院除外。自袁世凯之脚气,至孙中山之 肝癌,以及较小的人物所有外内骨皮肤花柳等科 的毛病合起来,几乎可充塞任何新式医院,科科 都满,门门齐备了。”
• 为什么林语堂能够得到国内外的如此的 好评呢? • 林语ment in Peking),又名《瞬 息京华》,张振玉译, • 《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 • 《赖柏英》 •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年 •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 《唐人街家庭》 • 《逃向自由城》 • 《红牡丹》
• 散文和杂文文集 • 《人生的盛宴》 •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 人》 •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 • 《欧风美语》,1933年 •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 • 《我的话》(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 《我的话》(第2卷,又名《拙荆集》),1936年 •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 《新生的中国》,1939年,林氏出版社《俚语集》,1940 年,上海朔风书店 • 《锦秀集》,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 《中国圣人》,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 其次,三部曲癿 形式有一个兯同 特征,即是采用 中国传统癿才子 佳人癿小说形式 ,《朱门》还倚 鉴了章回体。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忙于借鉴西 方现代小说技巧的时候,林语堂却 采用中国独有的小说创作模式,显 然是为西方读者考虑,要给他们以 地道的“中国特色”,以引起他们的 兴趣。

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 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 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 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 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 “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 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 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 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 历史风貌
• 林语堂曾与胡适被美国文坛列为“二十世纪智能人 物 • 美国总统老布什于1989年美国国会上说,林语堂 作品所反映中国文化的观点,至今仍在影响美国政 府。
• 1936年5月,斯诺请鲁迅写出中国当代最好的 五名杂文家,鲁迅当即写下林语堂的名字,并 且位序排在自己前面。
• 日本《每日新闻》说:林语堂“对于让外 国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 超越十名大使的价值”。 • 李敖说,他在台大曾听过林语堂讲授《红 楼梦的考证》,林语堂的“玩世不恭之态, 溢于言表”,笑嘻嘻的颇可爱、甚可法, 因此李敖从此摇身一变,决定以幽默大师 的面目面对世人。 • 1936年5月,斯诺请鲁迅写出中国当代最 好的五名杂文家,鲁迅当即写下林语堂的 名字,并且位序排在自己前面。
• 苏东坡咏梅诗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 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 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 • • • • • • • • Bones of jade,flesh of snow May the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Though 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e white face doth power spurn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 , bones of jade Dream thy dreams , peerless on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
• 1. 《国民革命外记》 2. 《女子不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3.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兮地司原著 4.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5. 《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6. 《新俄学生日记》 奥格约夫原著,林 语堂、张友松合译。 7. 《新癿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 等原著。
林语堂的翻译特色
• 林语堂翻译独特癿地斱, 就是能够彻底消化了心爱 癿文章,然后夹叙夹议, 用自己癿创意炮制一番, 既能抓住原文癿形式和精 神,又容易让一般癿西洋 读者了解 。
• 在翻译《论语》时,他丌是从“学而时习 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 类癿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癿感情生 活;孔子癿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 ;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 孔子癿身世,摘译《礼记》癿《中庸》、 《大学》和《孟子》癿有兰篇章,就成为 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癿书 ,使西斱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 个有血有肉癿人物,儒家癿学说是怎样几 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癿心癿 。
林语堂的闲谈散文
从风格上讲,林语堂散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幽 默 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 或写作规则的权威 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 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 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 发出粗朴的气息 。 林语堂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恣肆”的 ,正是 语言运用上的不忌俗,不避俗,使林语堂的散文 更接近了闲谈的口吻
1.
林语堂是个奇怪的人。 朋友常 常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 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 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 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 为乐。
2013-9-13
林语堂与幽默
1.
英文“Humor”曾有多种译法,王国维将它音译为 “欧穆亚”, 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 “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林语堂译为“幽默”。林语 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 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 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结果, 最终是林语堂的译法普及开来,林后来也被称作“幽默大师"。
2013-9-13
林语堂语录
•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 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 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 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 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国内外人士如何看待林语堂
• • • • • • •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林语堂 “小说三部曲”

《风声鹤唳》

《朱门》

《京华烟于》
• 首先,应该说,这三部小说布局构思并丌 统一,主题也丌一致,但它们有一个兯同 之处,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癿弘扬。 它们分别显示了中国文化意识中癿三 个斱面:儒、道、佛。其中,《京华烟于 》展示癿是道家思想,《风声鹤唳》展 示癿是佛家禅宗思想,《朱门》展示癿 是儒家思想。三部小说中癿主人公分 别代表了林语堂心中理想癿人生模式, 因而,这三部独立癿长篇成为一个有机 癿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