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二课时)订正、笔记栏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二、预习导学1.文章的标题是“学问和智慧”是个并列短语,这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那么,文章是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在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时,运用了肥皂泡和珍珠泉水的比喻;文章在论述“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时,运用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的比喻,你认为这些比喻恰当吗?你还有更加精彩的比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
智慧是一种___________,一种___________,一种___________。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___________学问、___________学问、___________学问。
A (1)透视反想远瞻(2)笼罩透视运用B(1)反想透视远瞻(2)透视笼罩运用C(1)反想透视远瞻(2)运用透视笼罩D(1)透视反想远瞻(2)透视笼罩运用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但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
譬如孟德尔研究豌豆的杂交,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订正、笔记栏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1自然段的段内结构是什么?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仔细阅读第2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3)第2段一共有6句话。
第一句“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什么作用?(4)第3段中划线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肥皂泡____________________探照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互动探究1.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3.写作特点总结(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的方法。
(2)论证严密,语言优美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
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
品评优美的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请从课文中找出几句优美的句子,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仿写练习:文中例句: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课堂总结本文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认识,阐释了订正、笔记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内涵及相关关系,反对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说“疑”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
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⑤“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
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订正、笔记栏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_____自然段。
第三部分:_____自然段。
3.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_____自然段,用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_____自然段,用__ 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5.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
B. 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
C. 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
D. 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
6.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A.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B.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五、课后练习1.完成导学案的剩余练习2.写一篇读后感,议题中心围绕“怎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