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讲解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讲解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三、设置注意事项
(1)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通道的梯道、坡道宽度应根据设 计年限人流量确定。 (2)行人过街宜采用梯道型升降方式。 (3)梯道、坡道与平台应设扶手。 (4)人行地道出人口应设置导向设施与标志。 (5)人行地道照明要选用光色好的光源。出入口应有比较高的 亮度(照度)。中间部分采用调整灯距或改变光源功率等措施 以调节亮度。
(1)同步式协调控制 (2)交互式协调控制 (3)续进式协调控制
9.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
一、设计原则
既要考虑车辆进出的便捷性,更要考虑到它对主 线交通的干扰问题,力求避免左进左出。
二、设计方法
可以采用网络交通组织的方法.使车辆绕道而行; 使车辆利用交叉口实现左转调头; 在路段上设置调头车道和调头通道。
(1)周期长度: 先按单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法来确 定每个交叉口的周期长度, 然后取最长的作为本系统 的公共周期长度。 (2)绿信比: 在干道控制系统中,各交叉口绿信比可 根据交叉口的各方向交通 量来确定,不一定统一。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
1、干道信号控制基本参数 (3)相位差: 相位差是干道交通信号控制的关键参 数。通常相位差有两种:
① 绝对相位差:指各个交叉口信号的绿灯或红灯的 起点相对于控制系统中参照交叉口的绿灯或红灯的起 点时间差。
② 相对相位差:指相邻两交叉口信号的绿灯或红灯 起点的时间差。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
2、线控系统的信号协调控制方式 1)单向交通街道 2)双向交通街道
(3)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置应按规划永久横断面考虑,并 注意近远期结合。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一、设置原则
(4)比较修建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两种方案时,应对地下水位 影响、地下管线处理、施工期间对交通及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等进行技术分析,经过社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后确定。
从信号控制设计和道路几何设计两方面
9.9.4 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
1、近距离交叉口 展宽后交通协调设 计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4 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
2、近距离交叉口左右车道置换设计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
1、干道信号控制基本参数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2 交叉口群匹配设计原则
通过调节各交叉口的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来实现 的,其主要参考指标为交叉口饱和度。单点交叉 口设计对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问题考虑不足, 往往会产生相邻交叉口饱和度差异过大的情况, 从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或交通阻塞。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3 交叉口群交通组织
第九章 慢行交通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9.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9.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彻底人车分离人行设施
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
二、实施内容
新建、改建道路的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 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都设置缘石坡道;
对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道的人行道各种路口逐 步进行坡化改造;
建成区的主干道、区级商业街、步行街及桥梁、隧道 入口等人行道设置盲道;
城市公园、广场、商业区及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 设置提示盲道;
建成区的公交车站设置提示盲道;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 二、实施内容
公园、小游园及儿童活动场的通路符合轮椅通行要求,且入口 设置提示盲道;
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及主要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 和人行地道设置符合轮椅通行的轮椅坡道或电梯,坡道和台阶 的两侧设置扶手,上口和下口及桥下防护区设置提示盲道;
在整条道路上做整体布置,根据交叉口的间距、道 路的性质、车流量、沿线两侧大型交通集散点及公 交停靠站的位置、路边停车等情况来确定。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三、宽度设定
行人过街横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m,在此基础 上,根据行人过街需求和行人过街横道设计通行能 力适当增加,增加幅度以1m为单位。
人行横道宜垂直于道路中心线 考虑与停车线的协调设计 相邻人行横道之间满足右转车通行 确保本向及对向左转车行驶顺畅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一、设计原则
既要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又要尽量减 少行人过街对车辆通行的干扰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二、位置选择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一、设置原则
(1)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应设置在交通繁忙、过街行人稠密的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段或平面交叉处。同一条街道 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统一考虑,一次建成或分期修建。
(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规划设计应该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 并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密切结合,出入口处应规划人流 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宜小于50m。。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四、天桥和地道的选择
要充分考虑使用方便、对交通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施工条件、维修管理的难易以及治安等问题。一般情况下, 人行地道工程修建和维修费用较高,维持治安工作较多。但 在名胜古迹风景区、跨线桥下净空有问题的地点、降雪多的 地区、跨线桥利用率低的以及高填方造价低的地点,修建人 行地下通道是适宜的。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五、路段行人二次过街方案
当道路双向机动车道数6条以上时,应在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 带上设置行人驻足岛,以解决无法实现行人一次过街的问题。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一、实施范围
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过街天桥与过街地道、 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的人行道、人行道口等;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一、设置原则
7. Y型交叉口可结合导向岛设置行人横道(见图),若行人 流量较少时,可不设A段行人横道;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一、设置原则
8. T型交叉口的行人横道布置如图所示,当交通量或行人较 少时,可不设A或B段行人横道;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 三、设置注意事项
(6)地下通道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有转角处应架设反光 镜,有条件时可设置摄像监控设备。 (7)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方向,人行横断设施规划设计中 应该加以充分考虑。在条件允许的重要场所可以考虑设置电 梯,以方便老年人和伤残人等交通弱势群体使用。 (8)在城市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 需要连续设置时,其间距宜为250—300m。
9.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
9.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
9.8.2 常见交通问题
快速路考虑变道减速分流、变道加速合流、交 织区干扰 路段考虑公交停靠、进出口 交叉口考虑渠化车道
9.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
9.9.1 交叉口群定义
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群是关联性较强的若干信号控制 交叉口的集合,是交通管理及协调控制的最小网络,也是 研究复杂交通系统的基本单元,其交通阻塞对于诱发大范 围区域交通拥堵具有关键性作用。
3、定向式匝道:有直接和半直接两种接入方式。左转车从左侧 直接分叉,左转弯到相交道路后,从左侧汇入车流,称为直 接转向。其路线短捷,但从左侧汇入车流不利安全。左转车 从右侧分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后,从右侧汇入车流,称为 半直接转向。
4、迂回式匝道:也有两种接入方式。左转车从右分出后跨越相 交道路的对向车流,从左侧汇入车流,它不利于高速安全行 驶;另一种左转车从右分出后,再从右侧汇入车流,有利于
在建成区交通繁忙的路口和主要商业街,设置音响交通信号。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
9.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
9.8.1 快速匝道分类 匝道类型:
1、右转弯匝道:直接从主干线右转弯驶出进入主线的匝道。
2、环形匝道:多用于左转弯行驶的匝道形式。车辆由干线的右 侧出口,并以约270°转弯进入相交道路以免与直行车冲突。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四、视认性
配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包括注意行人 标志、行人过街横道标志、行人过街横道指示标线、 机动车停车让路标志,黄闪信号灯等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四、视认性
9.7 慢行.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一、设置原则
1. 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 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 2. 进出口道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 新建交叉口岛宽应大于2.0m,改建、治理交叉口应大于1.0m; 3. 行人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顺延 干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5m,顺延支路的行人横道宽度 不宜小于3m,以1m为单位增减;
9.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
9.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一、设置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