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财政税收体制

中国财政税收体制


中央集权型“统收统支”体制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分权型“分税制”体制和 公共财政体制。
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每一次财政体制的变迁都是对财政制度的利 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塑,是为了减少制度交 易成本,减少未来交易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降低 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保证制度本身及其运 行机制的效率从而同时增进中央、地方和各 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和社会效用(福利)的帕 累托改进。 财政体制变迁同时也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在 改革选择集中利益互动的三元博弈行为或策 略选择行为(杨瑞龙,2000)。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2、1953-1979年,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型财政体制。 特征: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财政体 制。地方预算的收支管理权限很小,不能够 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原因:适应国内政治、经济形式发展的变化, 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管理和分类分成、 总额分成的收入划分模式,让高度集中的财 政体制有所松动,但是集权特征没有改变, 中央和地方“吃大锅饭”。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4、1994-今, 分税制财政体制。 原因:打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同“吃大锅 饭”、中央集权过度的局面。 深度和广度都是建国来财政体制改革力度最 大的一次,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突破“统 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但是对原 体制也有实质上的突破: 在收入划分上引入了分税法,改变了以往企 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方法,为真 正实施分税分级式(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积累了实践经验。
3、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 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和所有者,与企业 之间形成了“父子式”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向和生产 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材料和燃料 动力消耗和来源、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定协作关系 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即保证产品的品种、 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 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交利润、保证主要 设备的使用期限。
问题: 1、造成工农业部门的分配不均。 政府通过操纵价格“剪刀差”把农业等 部门的剩余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并以此作为 强制性积累机制,较容易地从工业部门获取财 政所需的税利,从而实现对财政资源的占有和 配置。
2、剥夺了地方财政的主动性 这种财政体制将地方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完全割裂开,截断了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公共 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直接联系,地方政府实际上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财政,不具有独立 的利益主体地位,其财权被剥夺至最低限度, 它只承担着中央计划被动执行者角色,导致地 方理财主动权和积极性的丧失,客观上造成地 方吃中央的“大锅饭”。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3、1980-1993年, “分灶吃饭”为标志的 “分级包干”型财政体制。 原因:打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同“吃大锅 饭”、中央集权过度的局面。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1)1980-1984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体制 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 支范围,并以1979年的收支预算为基数,地 方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节余部分上缴;地方 财政收入小于支出的赤字部分由中央财政进 行调剂或补助。分成比例和基数一定五年不 变,在此期间,地方财政可以多收多支,自 求平衡。
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狭义地讲,财政体制是指中央政府与 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划分 职责、权限和相应的收支范围的制度安 排。其核心问题是财权与财力的划分及 其矛盾处理,即集权与分权关系。
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区别不同财政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财政集权与分权 的程度和模式的不同,其实质是如何确定财政收支规模 在中央和地方(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划分。 以此为视角,可将新中国财政体制变迁路径大致描述为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数额 以1993年为基期年确定基数 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税收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 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并以此 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基数。 1994年以后,中央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 年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增长率按照全国增值税和消 费税增长率的1:0.3决定。即上述两项税收每增长1 %,中央对地方返还就增加0.3%。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2)1985-1987年,“划分税种、核定 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和1980年财政体制主要区别在于:收入 划分方法由分类改为分税法,即在两步 利改税后的税种设置范围内,将税种划 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1985-1987年
1985年,中央决定在划分收支的基础上,对 各地方实行不同的分配办法 即凡地方固定收入大于地方支出者,实行定 额上缴,凡地方固定收入小于地方支出者, 中央确定一定比例留给该地方部分共享收入, 若地方固定收入和全部共享收入全部留给地 方仍不抵其支出,中央实行定额补贴
2、1980-1994年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
3、“承包制”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改税”没有达到政府增收、企 业增效的目标,企业承包经营制便走上前台, 国企开始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 留,欠收自补”的政策。
承包制的优点
总体看,承包制是财政体制和企业组织机制的 一次制度创新,经过承包制这架“过滤器”的 “过滤”(分配与再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 和企业在利益增长上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 处,既保证了财政收入,又保证了地方和企业 可以得到较大的边际留成率,显示出了较好的 激励效果。 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得到较快增 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城乡居民生 活明显改善。
1、1980年以前的传统财政体制 中央集权型“统收统支”体制
优点:这种供给制式的制度安排为当时“一 穷二白”的中国在不及西方十分之一的时间 内完成工业化进程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为巩 固新政权起到了重大历史作用。 缺点:资源的高度集中计划配置(“统收统支”) 是在管制价格、集中税收(含财政)、统一金融 和计划投资“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实现的,其 中最为首要的环节是对价格的高度集中控制。
中国财政税收体制 回顾、评价与展望
第一部分
财政体制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1、1950-1952年,高度集中型“统收统支” 财政体制。 特征:地方财政收入如数上缴中央财政,地 方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基本上由中央全额拨款, 地方财政收支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 原因: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恢复国民经济; 保证抗美援朝战争
短缺成为集权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普遍低效 率的结果,普遍低效率又成为这种体制运行成 本过高的集中反映。
2、1980-1994年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
对国有企业利益关系的分配变迁: 1、“利润留成” 从1979年起,对国企实行“放权让利”的 利润留成制度,允许企业利用利润留成建立生 产发展、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三项基金,并对 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2、1980-1994年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
2、“利改税” 1983年,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将国企向国 家上缴利润改为按实现利润的55%缴纳所得税 1984年,又实行第二步“利改税”,主要建立 以工业征收产品税、商业征收营业税为主的 税收体制,并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固定收入、 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事项 的处理 即对1985-1993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 分级包干”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原 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保持不变,过渡一段时 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第二部分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 评价
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财政收支活动是在特定财政体制框架内, 对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 (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筹集和分配,其实质 是在实际利益格局和潜在利益格局之间进行 利益调整和利益关系重构,是对诸多社会利益 主体产权边界重新划分、界定而达于均衡的 过程。
结论: 计划体制下的财政体制就是在这种产权边界 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 饭”形式下运作的,财政资源作为计划体制下 一种占主导的稀缺资源,成了一碗众人抢着吃 的“唐僧肉”。 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 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置低效率,形成了长 期的财政压力。
财政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以及“要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的多重目标面前,始终处于捉襟见肘、顾此失 彼的窘地。为减轻财政压力,政府不得不强行 压缩支出和基建规模,使用诸如“三反”“五 反”、号召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向银行透支、冻结银行存款等行政措施 以缓解压力,国民经济也随财政的放权与收权 而波动。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基期年的确定
在1993年9月开始广泛征求地方意见时,地方同时要求 以1993年即当年的收入数为基数。对此,当时争论很 大,最后中央决定以1993年为基期年。 1993年9月各地方已经知道了分税制的“机制”,但到 年底还有多少财政收入,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是 说新体制的实行是建立在“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基期年的收入高对地方有利,因此1993年地方财 政收入的增长是历史罕见的。 1993年10月地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6.7%,11月为 53.4%,12月为36.8%,全年增长24.2%,增收866亿元,按 照分税制的制度设计,增收部分就成了地方的收入。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对“分灶吃饭”为标志的“分级包干”型财 政体制的评价 深度和广度都是建国来财政体制改革力 度最大的一次,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突破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但是 对原体制也有实质上的突破: 在收入划分上引入了分税法,改变了以 往企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方法, 为真正实施分税分级式(分税制)财政管理 体制积累了实践经验。
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化进程
(3)1988-1993年,进一步改进原包干方法 1988年,中央决定实行一种新的承包体制。这 个体制包括六种不同的办法,分别适用于六类 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
1988-199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