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县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及建议

我县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及建议

我县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及建议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近9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有77.8万人,占89%。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内一外,一横一纵”四轮齐驱,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四轮齐驱”,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

在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县用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思路,积极创新,统筹发展,通过“一内一外,一纵一横”四轮齐驱,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收。

1、“一内”即抓好县内现代农业建设。

我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经过多年努力,“东林、西桔、南药、北枣、中粮”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主导农产品初具规模。

粮食产量稳定在40万吨,年出栏生猪达100万头,柑桔、枣子面积分别达15万亩、7.5万亩,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

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抓好优质米、优势水果、畜牧、中药材、枣子等五大产业建设,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抓紧抓实“两个加快”,做大做强“三品”建设,放大品牌效应,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是抓紧抓实“两个加快”。

首先,加快品种改良。

积极组织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累计推广超级杂交稻20.59万亩,增产粮食3100万公斤,全县中、高档优质稻面积发展到38万亩。

积极开展“湘蕾”金银花、“翠玉”猕猴桃等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朱红桔、溆浦鹅的优选及柑桔、生猪品改工作。

全县发展优质鸡蛋枣1.2万亩、“湘蕾”金银花5万亩,完成柑桔品改4.1万亩;二杂母猪存栏达1.8万头,生猪年出栏10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40万头。

极大提高了农业的优质品率,全县五大产业的产业优质品率达85%以上,从而通过提质、高产达到增收目的。

其次,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组织经管、农业等部门对全县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制定下发了加快和规范土地流转的规定性文件,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村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不断引导村、组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形成规模种植,产生规模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做大做强“三品”建设。

我们按照农业特色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绝色产品、有机食品)建设,围绕自身优势,发展效益型农业。

2016年,我们率先在全市制定了第一个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枣子生产技术规程》,后又相继制定了《金银花栽培技术规程》、《龙城鹅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生猪饲养规程》、《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优质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016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73.6万亩,认定无公害生猪51万头、无公害龙城鹅10万羽、无公害水产养殖水面2.4万亩。

2个柑桔和1个油桃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4个柑桔产品通过绿色认证。

通过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三品”,提升了农产品的“含金量”,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是放大品牌效应。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实行以优取胜,以质领先。

我县先后有“雪峰”桔片、“维康”柑片、“沁园”牌细木工板和鸡蛋枣等一系列拳头产品,分别被评为省市名牌,在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了以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2、“一外”,即对外发展劳务经济。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围绕做强“打工经济”,我们聚合县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等技术培训基地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电脑、文秘、机电、修理等专业,及时为沿海企业输送熟练工;抢抓“阳光工程”、农村人才“111”计划、湘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机遇,及地选送劳动力参加培训,推荐就业;运用有线电视台、广播站、招聘广告等形式,发布用工信息,实现有序转移。

此外,还开通了司法援助热线,免费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有效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2017年,完成农村青壮年农业生产技能培训2.6万人、务工技能培训及阳光工程培训1.34万人,实现劳动力外出就业12.6万人,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村家庭的主要现金收入来源。

同时,着力引导农民工返乡投资创业,形成了就业与创业的共振效应。

据统计,全县已有1500多名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起了种养基地、企业、商铺等经济实体。

3 、“一纵”,即向上争取项目,对下落实政策。

一是通过争取项目,大搞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

2016年,我们通过努力,先后实施了低庄标准粮田建设、新坪中低产田改造、双井小农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国土整理、移民后扶、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总投资近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切实抓好农民减负政策落实,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规范议事程序、议事范围、限额标准和责任追究;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和公益生态林补偿、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以及征地补偿、移民资金、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等各项补贴发放的监管,确保了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4、“一横”,即加强横向招商引资。

我们充分依托本地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引资项目对经济的综合带动能力,通过对本地相关产业的拉动、劳动力的直接吸纳等,增加农民收入。

我县谭家湾镇白泥村,2016年通过招商引入资金3200万元,建成星星矿业有限公司,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50多人,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

2017年的1-8月,我县共引进项目13个,实际到位资金9.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促农民增收。

尽管我县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当前我县农民持续增收还存在经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资料价格过高,影响农民增收。

今年来,各类物价普遍上涨,虽最近有所回落,但饲料、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仍停留在高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达20%以上。

二是应对农业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利益关系松散而难以集中,对市场信息捕捉不灵,把握不准,容易造成一哄而上,导致结构雷同,产品难以畅销,甚至滞销。

而农民和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关系又尚未真正形成,因而造成合同、契约、订单缺乏有效的履行保证,农民利益难以保证。

三是土地流转不活。

由于大部分农民离土经营怕丢地权,低而散、小而全的传统农耕经营方式占主在地位,户户有地,家家种田,直接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四是文化素质差,劳力缺乏。

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壮年、高素质的劳力大量外出,留守的老年、妇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科技种田技术不懂、不容掌握,也不太重视。

同时,主要农时季节劳力不足,农机化水平不高,造成大量务工人员返回务农,客观上造成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思想负担。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与建议1、转变思想观念,用现代农业理念引领农民增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就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从小农经济和小富即安、小满即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由靠数量扩张增产增收向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收转变,由安于现状向创业兴业增收快致富转变。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源,用现代农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结构布局,指导生产经营,引领农民增收。

2、突出特色抓调整,构筑现代种植结构富农增收。

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基本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必然要求。

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优质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办法,促进“一乡一品”或“数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

3、发展舍饲养殖,建立现代生产方式促农增收。

抢抓国家鼓励生猪生产的大好机遇,用工业化的理念统全县生猪的业发展,以发展三元杂交猪为重点,加快建设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大力推广相关配套技术,缩短周期、加快周转、活跃流通,建立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生猪业生产方式。

4、依靠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助农增收。

一是逐步构建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技推广、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农民素质的大提高,促进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坚持从农业科技、转移就业和创业性培训三个层次上推进农民培训,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三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大力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加快柑桔、枣子品改,加快湘蕾金银花、翠玉猕猴桃的发展;畜牧业以推广三元杂交猪为重点,加快改良步伐。

5、推进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形式带农增收。

产业化经营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资本与品牌的运作,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及市场开发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完善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各类协会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运作,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兴一个企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