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城市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其生态维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论述,从而为做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the city as a people to survive the space, the ecological maintenanc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ecological 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us to make urban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
持健康的体魄。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

行业标准
cjj/t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二、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3]。

2.2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
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园林美学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现。

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有特殊的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

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

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延续,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于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最大问题。

文中研究的具体对
象———城市公园不单只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

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
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

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四、我国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4.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

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4.2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

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

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
的关怀。

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

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

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

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

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

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环境条件的干扰。

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cjj/t 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3]肖笃宁.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