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案二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望岳教案二

《望岳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内容,能准确地背诵这首诗。

3、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一些常识,逐步提高朗诵水平。

4、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学习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

一、谈话导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去游览了名山,而且还带回了一组经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欣赏一组泰山风景图片)师:看出是哪儿吗?生:(兴奋不已)是泰山,因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五岳独尊”!师:果然好眼力。

你们知道是哪“五岳”吗?生: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师:(赞赏)学识渊博啊。

现在说说泰山风光给你的第一印象吧!生:高大。

生:树木繁茂,满山的郁郁葱葱。

生:险峻。

师:看来,个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样啊。

泰山有着大家说的秀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屏显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望岳》,作者是杜甫。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杜甫。

生1: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生3: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望岳》的“岳”是山的意思。

那又有谁知道杜甫望的是哪座山呢?生1:泰山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岱宗”就是东岳“泰山”的别称师:你太棒了!杜甫望的确实是“泰山”。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

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

二、指导朗读师:对。

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

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

请试着再齐读一遍。

三、诗歌赏析师: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

生1:从一二句我看到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显得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尽头。

就是绵绵不尽的绿色,放眼望去,就是满眼的绿色,真是生机盎然啊!师:“望”的角度是怎样的?生2:是“远望”。

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因为刚到泰山,站的远,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写出了泰山的宽广生3:从三、四句我看到了神奇秀美的景色。

山的一面是明亮的,一面是昏暗的,完全不同。

诗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景象,所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师:此联的角度是——生4:近望。

师:这两句表现了泰山什么特点?生5:秀美生6:高大险峻。

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生:“割”字。

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现象。

生:从“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与天齐。

太阳的光线已经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现“山南易晓,山北犹昏”的奇景。

师:我觉得诗人的炼字功夫真叫绝。

这一句里还有一个字用的妙,赋予了大自然生命力-----生:我知道,是“钟神秀”的“钟”字。

因为“钟”是“聚集”之意,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

生: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大自然将精华集于泰山,仿佛是对泰山的偏爱。

师:是啊,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这句诗人实际上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生:虚实相生。

前面是虚写,后面“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所见之景。

师:第五、六句你看到了什么?生9:我看到了层层白云犹如浩荡的云海,映入眼帘,还有归巢的鸟。

我睁大眼睛,好像想把远处的归鸟都看清楚似的,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

师:那么这联的角度是——生10:细望。

面对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有何感受?生:心胸坦荡。

我从“荡胸”二字体会到的。

师:“荡”是什么意思?生:“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生:我们三、四小组同学交流后,觉得这应该是诗人登上半山腰细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因为山腰会有团团升起的云气,层出不穷,隐隐约约,诗人才有“决眦入归鸟”的举动。

生:眼界空阔,云雾缭绕,当时诗人一定是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仙境。

师:很好。

我们来看第七、第八句,,此刻的诗人面对眼前的仙境,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我们一齐找找——生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诗人终于登上了泰山的顶峰!(教师故意误解诗意)生:没有啊,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愿望这里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

其实杜甫并没有登上泰山过,只是他的愿望罢了。

这两句诗句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你读过的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生(陈金龙):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

从“会当”二字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诗人并没有登上去,是下决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所以后面的“一览众山小”也是诗人的想象。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生:齐说“想象”。

师: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生: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生: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生: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凌云壮志。

这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它的妙处究竟在哪里,谈谈你的体会!生:我觉得诗人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不但是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且要登上人生的顶峰。

生:诗言志,诗人都是借诗来传情达意。

我也认为这应该是诗人的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有深度,有思想。

想想,诗人为什么会由登山而产生这样的人生感慨呢?生:可能因为诗人当时很年轻,意气风发,对生活都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所以看到美景,觉得一切都这么美,我的前途也应该是一片光明啊!看来你们似乎也与诗人有同感啦。

其实,如果我们再次重温诗人的写作背景后,你就更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了。

有同学愿意提供更加详细的背景资料吗?我们都知道当时杜甫写这首诗时只有多大?(25岁!)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对生活对人生是满怀憧憬,充满信心。

而且当时唐朝处于鼎盛时期,就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什么时期?(开元盛世)对,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太平。

再来看看,杜甫的家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为西晋著名的大将军兼大学者杜预,官居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灭吴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当阳侯。

杜预堪称中国儒将中的奇才,一生居将帅行列。

生:我也补充一点。

杜预不仅是大军事家,同时是著作丰富的大学问家,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当过一段县尉,便入朝为官,为唐初著名大诗人,后官至宰相。

杜甫的父亲杜闲声名不甚显著,但史书记载也是长期在京城长安附近做官,曾任武功县尉、终于奉天(今陕西乾县)令任上。

师:介绍得很全面,看来这两位同学平常学习很有心,这种态度值得老师借鉴,也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啊!(掌声响起)杜甫出生在官宦家庭,当时可以说是家世显赫。

综上所述,诗人生活的时代太平,生活的家境富裕,又处于人生最有朝气的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充满向往生:对,而且呈现在面前的又是如此神奇秀丽的名山美景,诗人的内心当然是激情澎湃,于是信誓旦旦:我一定要登上人生的顶峰,趁着大好年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生:他立志要参加考试,做官,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

于是便挥毫泼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人直抒胸臆。

师:看来诗圣的豪情感染了每一位同学,相信你们也能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吧!生:我感受到了诗人那种远大的抱负,对待生活的满腔热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生:做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

生:学习也应该有目标,虽然不可能一时达到,但是循序渐进,就像登山一样,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最终目标。

师:你们真是不简单,小小的诗句会带给你这么多感悟,老师佩服。

其实人生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不断攀登,一步步追求自己的最高目标。

最后一句是诗人的心愿,更是包含人生哲理。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生:齐答“杜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