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

(完整版)基坑监测方案---模板

第一部分周边建筑物及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目录第一章总体概述 (1)1 工程概况 (1)2 编制依据 (1)3 监测目的 (1)4 主要监测项目 (1)5 测点布置原则 (2)5.1 监测布点基本要求 (2)5.2 监测点布设原则 (2)6监测频率及周期 (3)6.1监测频率 (3)6.2 监测周期 (4)7 监测控制标准 (4)第二章现场安全及监测方案 (7)1 安全文明施工规则 (7)2监测工作的前期准备 (7)2.1 收集资料 (7)2.2 现场踏勘 (7)2.3 编制施工监测方案 (7)2.4 监测仪器的检定与标定 (7)3.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 (8)3.1 沉降观测 (8)3.2水平位移观测 (10)3.3沉降观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14)3.4地下煤气管线测点布置原则 (16)3.4.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7)3.4.2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18)3.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18)3.5 锚杆(索)拉力监测 (19)3.6预警事务处理 (22)第三章资源配置及质量控制 (22)1仪器及人员配置 (22)1.1投入本项目仪器设备 (22)1.2投入本项目人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质量控制. (23)第四章相关资料 (24)1提交资料 (24)2请甲方协助的相关问题 (24)附图1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附图2 监测点布置示意图第一章总体概述1 工程概况略2 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 监测目的(1)使建设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各部分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2)可以及时了解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实际状态,对比分析设计条件与现场实际的差异,以便及时修正设计;(3)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接受反馈实测数据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建筑物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化发展趋势;(4)对可能发生危及拟建建筑物本体和周围建筑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主体和相邻建筑的安全。

4 主要监测项目该工程变形检测项目主要由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煤气管道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及锚杆(索)拉力监测四部分组成,具体监测项目:(1)基坑西侧三栋六层楼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2)基坑西侧煤气管线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3)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4)基坑锚杆(索)拉力监测;5 测点布置原则5.1 监测布点基本要求(1)监测按经批准的监测设计图纸及方案进行测点布设;(2)测点布设的先后顺序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与围护结构体系完整情况进行,一般首先选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稳固美观;(3)测点布置于能够反映施工影响的典型部位,能够切实反映出工程安全状态。

(4)平面与高程均采用北京地方高程系统。

5.2 监测点布设原则(1)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周边环境监测布点原则6监测频率及周期6.1监测频率(基坑西侧三栋六层楼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西侧燃气管道的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期计划表锚杆应力监测周期计划表说明:①以上监测周期为计划监测周期,具体安排可根据现场实际监测情况及时调整,尤其在基坑开挖深度﹥10m施工期间。

②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认到达基本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观测周期。

6.2 监测周期自该工程施工前二周起,布设监测基点。

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开始前取得初始值,施工开始后按要求的频率进行监测,当基坑回填土完成后结束,施工影响安全的因素消除,监测对象变形趋于稳定后,停止相应的监测工作。

7 监测控制标准监控量测控制指标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基坑周边建筑物、燃气管道的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和锚杆(索)拉力监测控制指标;本工程的监测控制标准按下表为准。

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注: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2/1000或倾斜速度连续3天大于0.0001H/天(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应报警。

倾斜度α=(h1-h2)/L式中h1、h2为建筑物1、2两点的沉降量(mm);L为1、2两点间的距离(mm)。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警报,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上表的监测报警值。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地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沙流、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4)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出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根据当地工程检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

负责预警快报:当综合判断风险程度达到报警值时,进行快报,快报联系方式可利用电子邮件和电话通知方式送达业主及相关单位。

同时参加预警事务处理,提交修正设计参数及专家论证所需的相关监测资料;跟踪预警事务处理情况。

业主及相关单位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第二章现场安全及监测方案1 安全文明施工规则(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环保教育。

2)外业负责人为本项目的安全员及文明监督员。

3)接受建设单位(或受其委派的单位)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2监测工作的前期准备2.1 收集资料接到任务后,收集监测设计图纸、勘察报告、工程设计图纸、最新变更、土建施工方案及本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具体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收集需要监测的风险工程的详细设计资料,包括地基、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等,并做现场调查核实。

2.2 现场踏勘在室内资料熟悉理解后,去工地现场踏勘,了解施工现场条件、环境,并对各周边建筑物已经出现裂缝等情况进行拍照留底。

根据现场条件研究监测项目选(埋)点与量测的可行性,为编写具体的监测方案做好准备。

2.3 编制施工监测方案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与现场踏勘情况编制变形观测方案,提交给甲方、监理、设计方以及施工方。

2.4 监测仪器的检定与标定监测仪器必须在检定有效期内。

3.主要监测项目及方法3.1 沉降观测3.1.1布置原则(1)基准点布设形式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原则,基准点应远离变形区的冻土层以下的原状土层中或稳固建筑物、构筑物墙上,便于观测和保护。

按照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沉降观测拟埋设4个水准基点。

具体位置根据实地情况而定。

标石可以选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上水准标志。

墙上水准点标志采用φ20mm,长200mm的圆钢,顶端做成球状,固定在墙体上,外露30~50mm。

控制网布设成一个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2)沉降点布置原则沉降观测点标志应稳定、明显、布局合理,同时所设观测点具有代表性并便于资料分析。

结构主体部分沉降测点一般在建筑物四角、高低建筑物及纵横墙交接处、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分接处等均设点,对不同地基、不同地质条件的接壤处应设点。

直墙地段每10~20m设置一观测点。

每2~3个梁柱上应布设一观测点。

3.1.2 基点、测点埋设地表基准点及工作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5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养护15天以上。

(具体位置见附图1)周边建筑物的监测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部位钻直径5mm,深度约8cm孔洞→清除孔洞内渣质→清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清放入观测点标志→清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

保证养护10天以上。

共布设24个监测点。

其中1#楼8个,2#楼8个,3#楼8个。

(位置见附图2)建筑物沉降点埋设示意图3.2水平位移观测3.2.1布点原则与方法(1)基准点的布设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设在距基坑3倍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固体上,如设在稳定的建筑物上或市政路面上。

一般设置4个基准点,形成一个附合导线。

本工程在东侧府右街的南部和北部各设2个基准点。

基准点设置后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多测回测量确定各基准点的相对坐标,作为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起算数据。

(2)工作基点布设首先在基坑周边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布设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形式为带强制对中装置的固定墩,即强制观测墩。

基点墩布在基坑坡顶适当位置上,应便于操作。

基点墩为现场浇灌的钢筋混凝土墩,应保证墩基础的稳固,冬季墩基础深埋应在冻土层以下0.3m,在墩顶部安装强制对中基座,强制观测墩基座通用性强,可安置各种类型的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和照准标志,作用是使仪器、目标严格对中,对中精度<±0.05mm。

强制对中基座采用不锈钢材料,长期在野外使用不锈蚀,具有防盗螺栓,易于保护。

样式如下图所示:(3)监测点的布设本工程基坑主要采用桩锚支护结构,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以在护坡桩顶(或冠梁顶)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应对应基坑周边重要部位并尽量均匀布设,边坡中部必须布设,监测点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监测点采用粘贴反射片的形式,即将反射片直接粘贴在选定的冠梁侧面。

粘贴式反射片样式如下图所示:3.2.1水平位移观测(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①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

②监测点观测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极坐标法。

③在选定的强制观测墩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后视另一强制观测墩上所架设的棱镜,测定各监测点与测站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西侧三栋楼位移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方法同基坑的布点与观测方法相同。

(2)数据观测的要求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8一级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观测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范的有关技术要求。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注: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

对符合导线,C1=C2=1;对独立单一导线,C1=1.2,C2=2;对导线网,导线总长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1≤0.7、C2=1。

(3)观测注意事项①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检验,项目进行中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的检验与校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