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把工 学结合作为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教学 改革的核心工作,努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充 分展现现代职业教学特色。
3
4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彻底摒弃学科系统的束缚,构建基 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相互渗透、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思路,将基础理 论、技术知识等贯穿于实践环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 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课 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1、“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什么是技术应用类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 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们可以把12大类中的大部分 专业归入此列。例如: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交通运输 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土建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资源开 发与测绘大类等等。这类专业的显著特征,一是就业岗位明 晰,针对性强,且岗位的技术应用性、程序化、工艺性特征 鲜明;二是企业依存度高,即企业持续的技术更新对此类人 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其对真是或高度仿真的企业环 境的依赖度远高于其他类专业。
二、制订依据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教育 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 [2000]2号)为基本依据,结合关中—天水区域经济以 及与学院开办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实际 情况,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五、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4、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专业 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而开设的一类课程,拓展领域课程 是一些知识积累及使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丰富的课程,可 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以专业 核心能力为中心辐射到专业边际范围的一些课程,学生通 过参加这些课程的选择性学习,拓展了专业能力、提高综 合职业能力。公共拓展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而开设的相关课程。
5.学分要求与计算:
五、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由两类四领域构成,两类是指必修 课和选修课,四领域是指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 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及拓展学习 领域。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可 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及一体化课程三种组织方式 开展教学。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专业 培养目标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不拘一格的进行 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工 作。有关领域课程属性说明如下。
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讨论稿)
引
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教学文件, 是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教 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精神,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方向,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就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 出如下指导性意见,望遵照执行。
五、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3、职业能力(专业核心)学习领域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关键 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关的 工作任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动作技能及心智 技能得以练就,专业技能、工作技艺得以定型,进而完成对 技术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完成专业能力的形成。 通过工学交替、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 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以形成,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 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及基本职业素养得以形成。该类 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为主体,以工作过程 系统化为特征,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模式,以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为核心而展开教学。
3.学期规划安排:
★ 课程总学时数应控制在2900学时内,课程
4.教学要求及
学时安排:
门数建议控制在35门以内。 ★ 周学时宜控制在26学时以内,每周星期五 下午5~6节安排全院选修课。 ★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40%~在170学分左右,其 中课外教育14学分。 (2)课堂教学以15-16学时为1个学分。 (3)实验、练习以30-32学时为1个学分。 (4)体育课每学期为1个学分。 (5)专业选修课以20-22学时为1个学分。 (6)艺术类专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20学时为1 学分。 (7)集中实践性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等)、综合教育(入学教育、军训、劳 动、毕业教育等)每周记1学分。 (8)早操出勤按每学年1学分计入综合教育。
三、原则与要求
1
切实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突出学生职 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 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 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 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原则与要求
五、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2、职业基础(专业一般)学习领域
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为促进学生较为容易的掌 握某项技能或较高质量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开设的一类 课程,这类课程以基本理论、技术知识、技能训练、工 具使用等的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内容把握实用够用为度 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为行动导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高度重视课程开发 工作,结合一体化教 学环境的建设,努力 建设“教、学、做” 一体化课程。
六、基本内容与格式
3
要高度重视校外实 训基地的建设,将 工学结合、校企合 作的理念渗透到教 学工作中,将工学 交替、订单式培养 、顶岗实习等教学 工作落到实处。
4
要做好课程代码的 编制及课程代码入 库工作,凡新开设 课程须向教务处申 请课程代码,课程 代码审核批准使用 后,该课程信息进 入课程库中。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这次改革的 重点是学习与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建设理念,强调工 作过程对知识形成和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以真实的工作 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将行业、企业 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课程开发。初步形 成了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或模块化为依托、以学生 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模式。初步解决了理论课 程与实践课程的“两张皮”现象,课程内容的正对性和实用 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原则与要求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在进行职业 分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进行行动领域 课程开发,通过制定并推行课程标准,细化能力培养过 程,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5
6
实行“双证书”制度,要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求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将课程内容、要求与职业资格 证书考核大纲要求相统一,努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 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四、教学活动安排
1.教学环境设定:
培养方案设定于学年学分制框架下,课程 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进行安排,依照 学年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
2.教学组织方式:
课程教学组织原则上仍以2节为单元进行 安排,但可在专业核心课程或一体化课程 中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
四、教学活动安排
在进行教学整体规划时,每学期统一按照 20周(第一学期按16周,最后一学期按 19周)的教学时间进行安排。第六学期安 排顶岗实习18周,毕业教育1周。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
是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界 在吸收、改进CBE模式及国外其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能 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思想,由此开始构建中国特色高职课 程体系探索。这一阶段最显著的成果是:实践教学得到进一 步强化,各专业普遍确定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 能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项目化的实训教学 模式。但是,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改革还没有真 正建立起融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模式。一些 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能力分析是一回事,在 课程设置时又回到传统的“三段式”课程。
六、基本内容与格式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
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群、教学环节、毕业考核方法与毕 业标准、学时与学分统计。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
目标与职业面向、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学业考核 及毕业条件。
★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
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 讨会后即开始修订, 对修订完成的人才培 养方案,学院将组织 专家进行评审验收, 合格方能实施。
附件
★ 附件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格式(待定)
★ 附件二:学院人文与自然选修课程库(已有,待充实)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强调理 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缩减课时,并进行同类 课程的适度整合,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 教学过程中强化集中实训这一环节。这种改革撼动了当时单 一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对传统课程体系是一次革命性的冲 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当时学科本 位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课程的划分仍是以学科分类为主要 依据的,课程体系结构仍是三段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 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可以说,这时的所谓实践课仅仅属于 理论课的附属品。
五、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学历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道德观、职业观形成的阶梯,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 础课程。具体包括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体育、高 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大学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执行统一的课程 安排,数学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安排。为了便于 教学组织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领域鼓励模块化课程设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