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框 我与社会教案

精品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框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正确认识置身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2.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社会化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二、评价任务
1.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微思考:课件出示:《印度狼孩》思考问题:人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发展?
微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微感悟:
1.对人类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遗传还是外界环境?
2.人的成长能否离开社会?
3.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做?对我们有何意义?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

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自主预习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4.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6.社会关系对我们的身份有何影响?
(三)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感受社会生活
探究一: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
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要求写明是什么方式,点明有何感受。

(1)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2)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

探究二:教材P2探究与分享
说说暑假里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并谈谈对这件事的感受
提示:第一问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既要写清事情是什么,也要点明感受是什么,只要能体现正能量,反映社会生活即可。

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结交新朋友、愉快的旅游、暑期夏令营、收获了哪些经验或者得到了哪些教训以及学到新技能等等。

感受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知识模块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探究一:自主学习,问题探究
1.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与社会有关系?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有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选样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于生存的社会。

探究二:教材P5探究与分享
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样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提示:(1)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2)向从未见过的长辈介绍自己:我是××的儿子;
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同事××的孩子;向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孩子××的同学;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我是学校××班级的学生。

探究三:教材P6拓展空间
1.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2.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示:
(1)父母通过血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同学、老师通过业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通过地缘关系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

(2)父母给予我生命,哺育我成长;老师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同学让我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公交车司机为我出行提供了方便;等等。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

①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

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

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②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知识小结:
一、我与社会
1.感受社会生活
1)方式
2)感受
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的身份与社会关系
五、评价内容
1.2017年3月5日,为传承雷锋精神,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张晓参加了社区卫生大扫除志愿者服务活动。

对此张晓感受颇多,其中有误的是( D )
A.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B.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C.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D.展示出了目空一切的自豪感
2.社会离不开个人,是因为( C )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给的种种条件
④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中学生小丽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天天长大,渐渐懂得了慈爱的爸爸:在家里,爸爸是我的学习机;在学校,爸爸是学生的发动机;在社会里,爸爸是爱心的播种机。

家里家外的操劳,写上了她两鬓的白发。

爸爸,我爱您!”。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B )
A.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B.在家里,爸爸是小丽爸爸唯一的身份
C.爸爸扮演了多种角色,承担了多种责任
D.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这说明( B )
A、社会上的每个人是互不相干的个体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个人与社会毫无关系
D、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线
5.下列几种关系中不属于社会关系的是( D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人情关系
6.“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为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对的,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7.小海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子,是小梅的邻居,是立志中学的学生,是七一班的学习委员,是小刚的同桌加好友……
①从小海的材料中表现出了哪几种社会关系?
②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示:(1)表现出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六、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