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_

大学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_

3景观与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

人从场所获取,并给场所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

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

”——勒内·迪博斯3.1 景观3.1.1景观(Landscape)的内涵不同的知识群体对“景观”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定义,因为哪怕是同一个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活中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园林建筑小品等。

但最早东西方就一致对“景观”定义为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同义或近义,直到如今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

其实,“景观”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甚至可以与“时空”这个概念相比,因为凡是在时空中人类可视见之景物都可称之为景观。

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托尔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

景观作为人类视觉所及,它既是指自然中存在的风景,还包括人类生活空间中存在的所有景观,由此,我们可以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

所谓自然景观是指那些不经人工雕琢,完全是大自然所造就的景物,如山、石、树、水、云、月、日等,以及与这些物体共同构成的空间整体关系,如海边日出日落之自然美景、蓝天白云等。

人为景观则是通过人参与设计,运用人工材料构造的景观,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城市绿地景观等。

3.1.2景观设计学要义景观设计的思想源源流长,时至今日终于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

这是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高需求的体现。

景观设计学在各国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基本的表达是:强调土地设计,即通过对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可以说景观设计学是在造园艺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又一次重新认识。

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进步。

如今自然资源匮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被商品化所腐蚀,我们将逐渐失去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面对这种现状,景观就不仅仅事关环境29和生态,还应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的问题。

而可持续观点的提出,让我们遵循“放眼于全球,从本地做起”的箴言,景观正是“从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那么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具体应该遵循如下的几点原则:①设计要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②设计要尊重人,包括作为生物人的需要和作为文化人的认同和文化身份;③设计要关怀人的精神需求,即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

以上关于土地、人、精神的三个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14]。

对于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学研究实践而言,在传承我们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西方现代景观美学设计所研究的思想、理论及方法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类在景观认知上有着相异的文化赋予,也有着共同的要素,古老的格言——“场所精神”是景观设计实践中有效而必要的引导。

3.2 场所与场所精神3.2.1现象学背景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最为主要的现代哲学思潮之一。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随着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尤其当现代观察手段深入到微观世界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纯客观是不可能无条件存在的,传统的观点已无法弥补认识论上主客对立的鸿沟[53]。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life-world或spirit-world)以何种方式的意识揭示自身,必须排除一切自然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它包括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和现象还原三步。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既非唯物论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论的知觉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在这里,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现象不能被抽象归纳,不能分析推理,不必借助科学和哲学的任何理论建构,“现象就是本质”。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不再仅以人的意志理解事物,而通过对“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的研究来认识事物本身。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这种“回归事物本身”,崇尚人认识的自然状态,对于我们景观设计来说那就是设计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03.2.2场所的产生与定义场所一般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的,景观设计所接触的多为室外场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户外空间和公共空间。

深入而言,公共场所包括归属感、认同感、行为心理空间、领域感等诸多感受,这代表了人们对场所的要求不仅是使用功能,还包括了环境文脉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因此室外公共场所的产生主要依赖以下3个指标类型:①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比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等。

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参与的所有活动。

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②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③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64]。

从场所的产生可以看出,形成场所的两个要素便是空间和人。

由此对场所的定义可以解释为:当空间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并有了人的参与就成为了场所。

可以说场所其实是一类特定的围合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用途,并从历史背景、地域条件、社会文化、人事变化中获得某些独有的性格和故事。

场所纠集自然和人事,成为承自然和人事衍生的平台。

景观设计就是创造那些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所也就是使人们生存得更好的现实生活境域,其寄托了人的心灵。

3.2.3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任何独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

古罗马人认为,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认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即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直到上个世纪末,挪威学者诺伯舒兹 (Christian Nordberg-Schulz)系统的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orientation)以及认同感(identification)。

前者是指人所具有的辨识空间的能力,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后者是指对这样场所的认同感与安全感,所有的文化系统都发展出自身的空间方位意义系统。

也有学者认为场所精神,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和注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纠缠在一起的,留有着人的思想、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对于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个场所的感受和认知,取决于场所空间的形态和品质,及其对时间、空间联系的31反映,除此之外感知者自身的文化、性情、心理、经验等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大部分人都有在一个独特的场所体会独特感受的经验,人们会赞赏这个地方并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感到惋惜。

场所精神是一个场所的象征和灵魂,它能使人区别场所与场所之间的差异,能使人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

其中,“定向感”是指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关系的能力,也就是指人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其目的是使人产生安全感。

正如凯文·林奇所说:“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他的拥有者在心理上以安全感。

”而“认同感”是指了解自己和某个场所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其目的是让人产生归属感。

人的生活早在他有自主的、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前就已开始,与环境特质的联系常在儿时自发地形成。

然而,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友谊已沦为一种片段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与人为环境的认同。

因此,对于目前的景观设计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人们对场所的归属感。

总的来说,任何事物都有独特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而这都要通过人来反映,如在场所中的人,通过对该场所的体验,进一步产生精神上的感受即场所精神。

因此,场所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们可以理解并体现它,但却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它,因为场所精神实质上是在集结了环境中诸事物意义的基础上,而做出的一个对环境的整体反映。

3.3场所精神对景观设计的主要启示“场所精神”这个概念在景观设计学领域内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从整体上考虑场所的精神”(Consult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in All)这句格言在今天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中心原则之一。

特纳(Tom Tuner)称这一原则为“景观设计中惟一一致同意的定律”。

“场所精神”是经验主义传统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和遗产,它很好地反映了经验主义所倡导的精神,即强调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的理念来自人每天的体验而不是对一个具有理想形式的世界的沉思。

然而,现在许多的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就象是口号一样,仅仅作为设计理念被提出,而没有在实际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来。

当然,我们该认识到“场所精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通过设计的某一个部分体现出来的,甚至不会通过设计本身体现出来,它是一个由人文背景,场所性质,设计风格等等许多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影响的,可以说场所精神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其对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3.3.1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由于场所中原生态的自然物体系和人们创造的人工构筑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即人们通过构筑场所使自己的法则和意义在场所中得到显现,而场地所特有的自然规律则通过被人的认识而融入了场所。

所以,景观设计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