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第五章 教育内容和途径

5 第五章 教育内容和途径


新课改的课程观 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 源,除了知识技能以外,人类创造 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 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 材,课程学习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 识的过程。 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 境的整合、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 共同体”。
课程结构的优化 1.课程结构调整的三项基本原 则 综合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一、教育内容的含义及特征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 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 习惯等的总和。 学校显性的教育内容体现在课 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与充分的预定性 2.高度的信息含量与严密的逻辑性 3.价值的全面性 4.高度的科学性和全面的教育性
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 程有四个突出特点: 综合性 实践性 主体性 过程性和全面性
缺陷: 片面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 忽视间接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忽 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训练,使 学生学习的知识较为零碎和肤浅, 不利于学生尽快掌握系统的理论知 识,也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 文化遗产 。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习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改的知识观 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 畴,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 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主张应该以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 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两个基本特征: 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 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 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代表人物:杜威 、罗杰斯 (美)
♣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成 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第二次改革:发生于20世 纪五六十年代——二战以后,科学 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信息量急剧增长,1957年的苏 联人造卫星上天,触发了课程改革。
第三次改革:从20世纪7 0年代至80年初开始,改革的 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 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内因是中等 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 起.。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其特 点,其影响各有利弊,且能互相 补充,因此在实践中不能把二者 对立起来,简单肯定一方而否定 另一方,应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 相互弥补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 它们的教育作用。
依据课程表现形式划分: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依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依据课程的管理划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2.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3.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1)课程内容的完善 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 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 从小学低年级至高中设置综 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每周平均3课时。
♣ 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观 教育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
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 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局限性: 1.忽视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规律 2.以学科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本位 3.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缺乏足够的 关注和重视 4.学科课程只重视各门学科的分立, 不重视相互联系
活动课程(杜威) 活动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病 而提出的。它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 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所以也叫 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 程。 活动中心课程强调从儿童的兴趣 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 组织学校课程,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获 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 行改造。
新课改的教学观
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 的过程;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 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 是无法实现的。 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教学 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 交往互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教材、师 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 生态系统。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 教育观念滞后 ★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 ★ 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 一固定,缺乏灵活性和弹性
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做一种系统工程来 设计,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 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 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 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 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 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 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课程组织重心划分: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渊源久远:中国古代 的“六艺”课程——西方的“七艺” 课程 ——近现代 课程 学校产生就开始发展,并在近 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奠定其坚固的理 论基础(捷克的夸美纽斯、德国的 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
学科课程在当代课程体系中处 于主导地位
优点: 1.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2.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3.具有简约性的特点
依据课程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划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特点: 第一,知识的系统性强,逻辑严密; 第二,各门学科都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有一定的深度,学术性强; 第三,门类多。
分科课程的优点: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系 统地掌握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利于 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为学生将来 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分科课程的缺陷: 第一,学生学习难度大,缺乏灵活 性和开放性,容易与社会脱离; 第二,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不利 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
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以系 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 以活动体验学习为主的活动课程 并非截然对立、不可兼容的;相 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 能做到优势互补。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 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为学生 提供大量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获 取他们认识世界所需的直接经验。两 类课程的结合为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的学生观 ★ 作为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 人,人与人错综复杂的关系, 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 统一性,规范性。
★ 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生命形
式的人,因此,新课程实施 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 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
★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这种
未完成性指的是潜能,促进 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 次课改的重要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9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 科书是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 其中,课程计划是教育内容的 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是教育内容的具体形式。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 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 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 文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 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课程设置 (2)课程开设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课程改革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特点 (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学科,重 视课程的综合化 (三)课程内容强调时代性 (四)课程类型与形式的趋向多 样化 (五)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 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 大改革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美) 传授学科结构有四点好处: ①掌握结构,有助于解释许多 特殊现象,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②有助于更好地记忆科学知识; ③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达 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④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 之间的差距。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把 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 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 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 活动计划等方面。 代表人物:弗莱雷 (巴西)
第一次改革:发生于20世纪初——以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 批判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课 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 ,提出 活动为中心,;童为中心,儿童兴趣为中心 的主张.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 长”,“学校即社会”的主张,并提出做中学 的原则,强调课程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现代课程理论的 奠基石
1949年,泰勒出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理》,建立了课程开发 的“目标模式”,成为 课程理论研究的中一个 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四)现代三大课程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以学术为中 心,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 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基本技能为目标。 特点: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 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