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了_的句法位置及语义分析_吴胜伟
_了_的句法位置及语义分析_吴胜伟
1 1] “ 通过对 “ 了” 是个时制范畴的标记 。 潘文国 [ 了”
则认为 “ 了” 具有[ 特 征, 是个时 + 完 结 有 界]
体范畴 , 它 出 现 与 否, 取决于其后补语的出现与
字英译的穷 尽 性 研 究 , 认为“ 了” 虽具有表时和表
“ 了” 的句法位置及语义分析 等: 吴胜伟 , 体的因素 , 但要承它一种“ 体标 志” 在技术上尚有 难度 。 甚至潘 泰
( ) ? 茶碗 , 张三把摔了 。 7 , ) 可以为句( 中的句子指 结合结构 ( b’ b 6 3) - 。 ) 派结构 ( 8 ( ) [ [ .[ 8 a C S e C C B S e a u s P[ c张 三 ] a u s’[ a u s吃 了 ] e c P[ c p p [ [ ] ] [ [ [ ] ] ] ] ] ] 饭] 吃了 吃 了 ’ B B V R e c e c P V P [ [ b.[ C S e C C B S e a u s P[ c张 三] a u s’ [ a u s把] e c P[ c饭] p p [ [ [ ] ] ] ] ] B B V V 吃] R e c’[ e c吃了 ] P[ P了 ]
[ 1 3] 1 4] 提出 。 梁 银 峰 [ 认为动相补语能够给所表
述的事件增 加 一 种 终 结 意 义 , 可以把它处理成一 ) ( 。 种“ 准体标记 ” a a s i s e c t u a l m a r k e r u - p q 分析为中动句( 一般 把 句 ( a) i d d l e v o i c e 1 m ) 或役事主语句 。 所谓中动句是 指 从 语 义 s e n t e n c e 上来看 , 句子表达的是 一 种 被 动 含 义 , 由于没有形 态标记 , 从形 式 上 来 看 采 用 的 却 是 一 种 主 动 句 的 ) 中的 “ 结构 。 句 ( 了” 表示的是“ 吃 饭” 这项活 b a 1 - 动的终结 , 是对“ 吃 饭” 这项活动结果或状态的说 明, 因此把 它 处 理 成 补 语 有 着 语 感 上 的 依 据 。 根 据功能范畴假 设
[ 2]
, 分析为基础 , 明确提出了 有 两 个 不 同 性 质 的 “ 了” 前一个实际 上 是 时 体 范 畴 的 标 记 , 后一个“ 了” 是
7] 认为“ 个语气词 。 彭利贞 [ 了” 并不是时体范畴的
标记 , 而 是 指 向 情 态, 是对情态敏感的指示性成
8] 认为“ 分, 表示 情 态 的 出 现 或 变 化 。 何 文 彬 [ 了”
1] , 它不同于词 动结式是 句 法 生 成 的 合 成 词 [
法生成的 词 。 虽 然 我 们 在 结 构 ( 中把它标注为 8) 这仅仅是为了言 说 的 方 便 , 没 有 实 质 性 意 义。 P, V 因为词汇性 成 分 具 有 不 可 解 释 的 特 征 , 要强制性 的受功能性 成 分 的 核 查 并 为 其 各 项 特 征 定 值 后 , 才能够自 由 作 句 法 成 分 。 所 以 似 类 ( 中的动结 8) 中, 式是词 , 不 是 短 语。 在 结 构 ( b) C a u s语 音 实 8 , 由于 “ 现为 “ 把” 把” 具 有 排 他 性, 能够阻断受其成 分统制的词汇核心向其 移 位 。 所 以 动 结 式 “ 吃了” ) 中 恰 恰 相 反, 停留在 B e c处 。 在 结 构 ( a a u s没 8 C 有语音实现 , 出于音韵上的要求 , a u s会吸引受其 C 满足 成分统制 的 动 结 式 “ 吃 了” 移位到 C a u s 处, a u s音韵上的要求 。 C ) 综上分析 , 句( 中的 “ 了” 是功能性成分为主 1 动词选择的论元 , 并被 指 派 了 结 果 性 题 元 角 色 , 即
[ 1 5]
并 不 是 介 词。熊 的 分 析 可 以 避 a u s的语音实 现 , C , 维护 免“ 把” 后 没 有 名 词 性 成 分 的 难 题, 如句( 7)
1 7] 。 了汉语禁止介词悬空的理论假设 [
, 扩展主动词“ 吃” 的是表示达
) ) , 义的达 成 范 畴 ( 成义 ( e c o m e e c e c的 逻 辑 语 B b B 。 ) 义表达式为 ( 2 ( ) .饭吃了 。 1 a 张三吃了饭 。 b. [ ( E C OME E: Y] B E C OME [ S TAT E: B 2)[ ] / Z] Y[ V] B 从逻辑语 义 表 达 式 我 们 可 以 清 晰 看 出 , 达成 范畴 B 一 个 是 Y, 一 e c要为主动词 选 择 两 个 论 元 , 个是 Z, 并分别 为 他 们 指 派 役 事 和 状 态/结 果 的 题 可以用逻辑语义表达式( 来 元角 色 。 句 ( a) 1 2) 实现 。 [ [ ( 饭] E C OME E: B E C OME [ S TAT E: B 2) ] / 了] 吃] Y[ V: B ) ( 显然 , 中的“ 了” 在语义上表示的是一种 a 1 结果或状态 , 在句法上充 当 主 动 词 “ 吃” 的 结 果, 所 ) 。 ) 指派结构 ( 以可为句 ( a 1 3 ] ( ) [ [ [ [ ] ] ] B e c 3 B S e B V V 吃] R e c P[ c饭 ] e c’[ P[ P了 ] p ) 的致使 结构 ( 可以继续受表致使义( a u s e 3) c ) ) 的 扩 展, 可以为 范畴 ( 同样致使范畴( a u s a u s C C ) 的 主动词选择一个论元 , 并为其指派致事 ( a u s e r c 题元角 色 。 一 般 来 讲 , 致事应该是一种活动( c a -
不能强制性 地 使 用 , 其原因是汉语的完成体和进
5] 虽然主张“ 行体不是强制性范畴 。 税 昌 锡 [ 了” 具
有“ 完结 ” 和“ 起始 ” 的 两 面 性, 承 认 其 为 时 体 范 畴, 但又说句中 “ 了” 和句末 “ 了” 在语法意义上具有同 一性 , 因此他认为传统观 念 上 对 “ 了” 的 区 分, 仅具 有句法分布的作用 , 在区别语法意义上价值不大 。 “ ( 了” 既是时体范畴 , 二) 又是语气词 有一部分学 者 认 为 “ 了” 即 可 表 时 体 功 能, 又
7卷 第6期 第1 0 1 5年1 2月 2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OF CHUZHOU UNI VERS I TY OURNAL J
o l . 1 7 N o . 6 V D c e . 2 0 1 5
“ 了” 的句法位置及语义分析
程家才 , 吴胜伟 , 孙秀银
“ 摘 要: 了” 因句法位置的不同而为不同的范畴 , 它 可 以 做 动 相 补 语, 也 可 以 是 时 体 标 记, 还 可 以 是 语 气 词。正 确 区 分 不 同位置的 “ 了” 有助于句法结构的指派和语义的拟测 。“ 了” 处于不同位置 , 其语义是不同的 。 “ ; 时体范畴 ; 关键词 : 了” 动相补语 ; 语气词 ; 句法语义 ( ) 中图分类号 : H 1 0 0 1 4 文献标识码 : 6 7 3 7 9 4 2 0 1 5 0 6 0 8 8 4 A 文章编号 : 1 - - - 作者简介 : 吴胜伟 ,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讲 师 ,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句 法 学; 程 家 才, 孙 秀 银,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滁州 ) 。 3 9 0 0 0 2 ) ; ; 基金项目 :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 安徽省教育规划 项 目 ( 滁州学院科研启动 K 2 0 1 4 A 3 3 9 G 1 4 1 2 6) S J ) ; ) ; 项目 ( 滁州学院校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 目 ( 滁州学院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0 1 4 d 0 6 5 0 1 3 R C 0 2 3 2 2 q ) 项目 ( 2 0 1 5 0 2 9 j y y 收稿日期 : 0 1 5 9 2 2 0 2 - -
就是个语 气 助 词 , 具 有 主 观 性 的 表 意 功 能。 崔 立
9] 通过对外国留学 生 的 错 误 分 析 认 为 存 在 两 上 斌[
, 一 个 用 在 动 词 后 表 示 完 成, 不同的 “ 了” 是体标 记, 另一个用在句末表示变化 , 是语气词 。 “ ( 了” 是时制范畴 三) ) 范畴的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 “ 了” 是时制 ( e n s e t
[ 1 2
8 9]Βιβλιοθήκη 还认为“ 了” 可以表示时体意) , 但在语言 经 济 性 原 则 的 驱 动 下 , 句法通过 t i v i t y ) , 转喻机制选择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作 致 事 。 如 句 ( a 4 “ 张三走山路 ” 就是活 动 作 致 事 。 同 样 也 可 以 运 用 , “ 那 转喻机制 选 择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做 致 事 , 如( b) 4 条山路 ” 就 是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做 致 事。 也 就 是 说 重 动句是活动做致事的一种标准式 。 ( ) .张三走山路走得满身是汗 。 4 a 那条山路走得张三满身是汗 。 b. ) “ 中, 张 三” 其实就是通过转喻机制转 句( b 1 喻“ 张三吃 饭 ” 做 致 事, 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具体表 。关于句 现, 当然也 可 以 用 活 动 做 致 事 , 如句( 5) , ( ) , 5 不同 的 人 可 能 会 有 不 同 的 语 感 有 的 认 为 可 以接受 , 有的认为不可 受 , 原因可能就是对经济原 则的违反 。 ( ) ? 张三吃饭吃了 。 5 ) 可以有如下变换 。 句( b a 1 - ’ ( ) .饭吃了 。 a .把饭吃了 。 6 a ’ 张三吃了饭 。 b .张三把饭吃了 。 b.
1 0] 从汉语时间表达的角度对时态 助 标记 。 李铁根 [
认为 “ 了” 能 够 表 示 时 体 意 义, 但在不同句法条件 下所表示的 时 体 意 义 并 不 完 全 一 样 , 这些不同的 时体义是 由 其 所 出 现 的 句 法 条 件 决 定 的 。 朱 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