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国恩《医疗保障与民生增长》(北大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名师茶坊》系列讲座)

刘国恩《医疗保障与民生增长》(北大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名师茶坊》系列讲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名家茶坊》高校系列讲座全民医疗保障:民生与增长主讲人:刘国恩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9年4月24日)嘉宾主持:李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承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社主讲人简介:刘国恩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大光华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他曾执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1995-1999);美国北卡大学(2000- 终身教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医药经济学会亚太联合会主席。

刘国恩教授目前担任国务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物经济学会官方期刊《Value in Health》副主编;《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杂志编委;以及《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特邀编委等职。

刘国恩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与发展经济学,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医药经济学。

主持人简介:李实,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天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项目专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哥德堡大学访问学者,日本一桥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主要学术专长是收入分配、贫困和劳动力流动研究。

下面为讲座实况整理:李教授:(对主讲人刘国恩教授进行了简要地介绍)下面欢迎刘教授为我们作讲座。

刘教授:同学们,晚上好!非常感谢李实教授百忙之中来主持今天晚上的这个讲座。

由于这个讲座录音,要和中国其他地方更多的同学们分享,所以对于此次讲座我非常重视。

希望这将为我们提供一次很好的机会,让大家共同探讨涉及中国民生和增长的若干重大问题,关注这些问题本身也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主讲的题目是:国民医疗保障对国民民生和增长的影响。

大家知道,中国政府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经过了16个部委的共同努力、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协同工作,在今年的4月6日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系统、最认真、最全面地尝试设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蓝图。

中国将根据这个蓝图来构建国民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

我今天要给大家谈论的是,构建中国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民生促进的意义和贡献,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意义和贡献。

讨论这个议题在经济的正常发展时期本身就很重要,而在当前的非常时期,当人类正在面临非常棘手的、应该说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挑战的时候,该议题又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非常作用呢?这就是今晚我想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和大家讨论的命题:“国民医疗保障:民生与增长”。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们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的同志、同学们,能够(让我)通过这个平台来讨论这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今晚的讲座分为四个方面。

因为时间很短、题目范围广,而且同学们都是学经济学的,所以我尽量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经济学范畴里面来讨论。

四个问题包括:一、人类发展的目标与健康实质;二、健康生产函数与资源配置;三、医疗市场特点与医保制度;四、从医疗保险到健康保障转型的经济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谈谈人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它与我们谈论的健康主题有什么关系。

人们活着为了什么?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过去的人、以及我们的先辈都是永恒的话题。

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战争、和平、财富、贫穷,人类的存在和演进,最终追求什么?这个问题虽然很难回答,但也非常现实。

2007年春天,我在香港参加了一次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0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Edmund Phelps教授的一次讲座,他的一段问话使我难以忘怀。

经过一生的辛勤耕耘、不懈追求,获得了最崇高的诺贝尔奖殊荣之后,他在演讲尾声问了一个和我刚刚提出的十分相似的问题:“Do we live to work or do we work to live?”(我们活着是为了工作,还是我们工作是为了活着)。

追求享乐的人当然说工作为了生活;对于忘我工作的人而言呢,似乎活着为了工作才对,因为工作赋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但这与前者的回答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别,因为工作的结果,即获得“乐在其中”仍然是你人生追求的本质。

其实,两种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我们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追求:活得久,健康长寿,即生命数量(quantity of life);活得好,少有病痛,即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追求长寿,并在有生之年,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就是人类健康最核心的两个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可以说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健康。

事实上,关于健康的实质,在古今中外的文明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在我们中国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最想寻找的东西也是长生不老之术。

健康的重要性在很多国家的宗旨里也大有彰显。

请看200多年前美国《独立宣言》的要义部分:“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独立宣言》所追求和捍卫的三个东西是生命、自由和幸福。

除了自由带有一定时代特征和政治意义之外(脱离当时英国殖民主义的束缚),追求生命和幸福与我们上面对于人类健康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获得自由本身也必须建立在一个人存活的基础之上,因此健康既是中心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联合国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对多个国家的男女进行了千年民调,希望了解人们在新世纪的价值取向。

统计结果显示,健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居于其他所有衣食住行问题之首。

2000年,我们中国的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也做了类似的民调,其结果与联合国的全球调查不谋而合,健康也是中国人关注的十大问题之首。

事实上,从人类追求公平和发展自由的视角来看,健康问题也至关重要。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提出的“以发展看待自由”理论,人类实现公平的核心是个人获得潜能的自由,而实现潜能自由的根本条件包括了三个维度:第一,个人获得健康长寿的潜能自由;第二,个人获得知识文明的潜能自由;第三,个人获得经济致富的潜能自由。

Sen的潜能自由理论在全球获得了高度共识,联合国因此推广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 HDI),用于评判各国的综合发展进程。

HDI由三部分构成,国民健康状况,国民教育水平,以及国民收入水平。

中国已开展了HDI的相关研究,并且近年也陆续出版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今晚让我特别欣喜的是,撰写中国HDI报告的主笔之一就是在座的李实教授。

健康价值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反映在了关于国家财富体系的研究发展中。

在衡量人类财富体系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相关指标。

如大家所知,GDP指标体系有很多局限性,包括难以度量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质量差异、无效重复、以及非市场性活动(尤其是健康、情爱等)。

经济学家们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不断对传统的财富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

在新的财富体系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工作是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William Nordhaus教授等提出的“全收入”(Full Income)概念,其实质即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考虑其国民健康价值。

根据Nordhaus的研究,大约20世纪中期以前,美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收入的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产品总和的贡献。

之后,若干顶尖经济学家也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关于“全收入”财富体系的研究,特别是近期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 Becker以及Kevin Murphy和Robert Topel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要谈的是健康生产函数与资源配置。

根据经济学要义,任何东西的创造和存在离不开资源约束,健康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健康的决定和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

关于健康决定的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是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Grossman在1972年提出的健康需求和生产函数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关键的健康价值二重性。

首先,健康具有消费物品的属性,人们因为消费而获得了健康效用,这是构建健康经济学效用函数的关键。

同时,健康也是一个投资物品,因为健康可以提高个人生产力,提高个人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

健康价值的二重性为后来健康经济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理论构架。

由于时间关系,我下面集中谈一下健康的第二个属性,即作为投资物品的生产力属性。

健康生产力是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如果只看健康和经济的关系,下图显示的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相关曲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人口健康和收入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但也只是相关关系,仅凭这一图我们还不能得出它们的因果关系。

针对后者问题,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很多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报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看看健康生产力对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作用。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健康作为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它为何会对生产有贡献。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人类生产活动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投入产出的关系式表述:Y=Y(L,K),这里L代表人力投入,K代表非人力的物化资本投入,Y代表经济产出。

在投入要素中,人力是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结合。

相信学过劳动经济学的同学应该知道,人力投入基于两个基石,一个是健康的身体,一个是良好的教育。

在过去的研究文献中,经济学家们在教育人力资本的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极大的推进了人们对教育人力资本的重视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遗憾的是,关于健康人力资本的研究则相当薄弱,尤其是实证研究,当然部分原因与健康影响的计量更为困难有关。

无论如何,健康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两大基石,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影响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下面我们谈健康生产力的作用机制。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David Bloom曾在《科学》杂志撰文提出健康对生产力的影响路径包括5个方面:1)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2)教育投资动力和效率;3)消费储蓄和财富积累;4)投资机会和工程项目;5)生育行为和人口红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