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兰褐蛋鸡养殖技术大全

海兰褐蛋鸡养殖技术大全

海兰褐蛋鸡养殖技术大全
一、海兰褐壳蛋鸡场建设
1、海兰褐壳蛋鸡场址选择。

首先考虑符合当地用地规划,其次有利
于防疫,地势高燥,离集镇、干线公路、铁路
1000m以上,距次要交通道路、居民区500m以上,周围2000m 内无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类加工厂、屠宰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厂等。

2、海兰褐壳蛋鸡基础设施。

有稳定的洁净水源,水质应达到《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1)》,电力供应有保障,交通便利,有专用车道直通到场。

3、海兰褐壳蛋鸡适度规模,建设单场存栏规1万~5万只。

规模过大,不利于全进全出,增加管理难度;规模过小,增加技术、管理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效益降低。

1万~5万只的养殖规模是我国目前蛋鸡养
殖的主要趋势,小规模被逐步淘汰,超大规模一次性投资太大。

4、海兰褐壳蛋鸡分散布局。

控制疫病传播现已成为蛋鸡养殖效益好坏的关键,布局密集的养殖小区模式由于防疫难度大而被否定。

现提倡适度分散布局,各鸡场间保持适度间距,有利于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提高防疫效果,降低疫病风险。

5、海兰褐壳蛋鸡鸡舍类型。

主要推荐有窗开放式、封闭式两种鸡舍,其中封闭式鸡舍使用效果最好,如果有条件最好建封闭式鸡舍。

有窗开放式鸡舍造价相对低廉,日常生产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节约生产用电,生产运行成本相对于封闭式鸡舍低。

但开放式鸡舍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鸡舍保温隔热性能不如封闭式鸡舍,生产水平如饲料报酬、产蛋性能、成鸡死淘率等技术指标不如封闭式鸡舍优良。

封闭式鸡舍日常生产运行成本虽高,但鸡舍小气候控制得好,鸡舍内空气质量好,鸡群生活环境适宜,生产水平高,死淘率低。

舍内布局开放式鸡舍可采用两列三走道、三列四走道,封闭式鸡舍可采用三列四走道、四列五走道布局。

配套笼具可用3层阶梯式或4层阶梯式。

6、海兰褐壳蛋鸡配套设备。

建议热风炉保温育雏、乳头饮水、机械喂料、机械清粪、风机湿帘降温,此外有条件还须配备应急发电设备。

二、挑选海兰褐雏鸡
1、根据基因显色原理,蛋黄色的雏鸡是公鸡,褐色的是母雏鸡。

2、挑选雏鸡的时候首先要看雏鸡的精神状态,要挑选绒毛整齐清洁,活泼灵活,眼睛明亮,站立的时候身体平衡,两脚有力的雏鸡,同时还要听雏鸡的叫声是否洪亮清脆。

3、然后用手摸雏鸡腹部的松紧程度,腹部有弹性,脐部收闭良好,没有疤痕,没有畸形,只有符合这些要求的雏鸡才能算得上是优质的雏鸡。

三、海兰褐壳蛋鸡不同阶段的管理
1.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
①育雏期∶高温育雏。

适宜密度。

合理通风。

优质饲料。

防好新城疫。

法氏囊病。

传支和维生素氨基酸缺乏引起生长不良。

饲料和药物不要存放于高温的育雏室以免霉变和变质。

供水供料定时。

避免不均匀。

7-9日龄断喙应激最小效果也好。

争取一次成功。

注意断喙期5天内用抗菌药和维生素。

同时维持较厚的饲料层防止鸡啄食料末碰到料槽而流血。

用1%-3%的火碱溶液每天或每3天消毒地面可有效杀灭细菌与球虫。

减少疾病和不良气味。

根据体重调整密度和饲料配方。

及时分类饲养。

确保体重和整齐度达标。

育雏结束如果体重差应继续使用雏鸡料直至体重达标。

②育成期重点做好体重管理。

12周龄前务必使体重达标。

整齐度在80%以上。

切忌使用劣质饲料。

加强通风和消毒。

重点防新城疫和鼻炎。

慢呼。

大肠杆菌病。

采用恒定或递减光照程序。

防止早熟。

进入80日龄后鸡的生殖系统发育加速。

且记营养要均衡充足。

接近100日龄发生
呼吸道病和和大肠杆菌病可能引起产蛋性能的严重损害。

导致产蛋无高峰。

③产蛋期要求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营养。

从青年期进入产蛋初期要根据发育情况调节营养。

石粉和蛋白饲料的增加应有2-3周的过渡。

90日龄后注意胸骨的发育是否正常防止缺钙。

适当补充维生素。

高峰期产蛋率应达到96%左右。

料蛋比2.0-2.3:1.90%以上产蛋率应维持5个月以上。

日常饲喂坚持匀料和净槽。

确保鸡吃得均匀新鲜。

夏季采用遮荫。

机械通风降温。

喷冷水雾可有效减少热应激造成的采食下降与死亡。

产蛋初期发生疾病可能引起产蛋机能的严重损害。

重点防制新城疫。

传支。

禽流感。

传喉等病毒病。

鼻炎。

慢呼。

大肠杆菌病。

坏死性肠炎等细菌病,白冠病。

鸡虱。

蛔虫等寄生虫病,脂肪肝。

痛风。

啄癖。

顽固性拉稀。

不明原因产蛋下降等也应重视。

300日龄后适当补钙和维生素AD3改善蛋壳质量。

在开产初期和进入高峰之间适当用药可预防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

对促进产蛋率上升和保持稳定很有好处。

应关注疫病流行动态。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确保高产稳产。

秋冬季日照时间缩短。

加上寒冷。

很多人工控制光照的鸡场经常发生早晚开关灯时间错乱。

造成光照应激。

引起产蛋下降。

雨雪天应积极地补充光照。

建议使用电子光照控制仪。

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2.温度、密度、湿度、通风
①育雏期:0–3日龄33–36℃。

湿度60℅以上。

以后每周降2–3℃。

直到21–25℃。

具体操作视季节和鸡的表现而定。

看鸡施温。

一周龄合理的温湿度对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

严防煤气中毒。

高温育雏有利于卵黄的吸收和弱鸡的成活复壮。

并减少鸡白痢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②育成期:25℃左右较适宜。

温度低易引起鼻炎和慢呼病
③产蛋期:17–26℃比较适宜。

温差5℃以上对鸡群应激较大。

超过28℃有明显的喘气现象。

35℃以上可引起大批中暑。

通风不良加上高温对鸡的健康危害严重。

秋冬季节注意天气预报防止贼风和大风引起温度大幅度下降发生呼吸道病
④出壳到20周龄鸡要换羽4次。

还有季节性和年龄性换羽。

育成期羽屑量大。

尤其注意通风和消毒。

否则可能引发呼吸道病和大肠杆菌病
⑤密度∶1–2周龄笼养每平方米60只以下。

平养30只以下,3–4周笼养每平方40只左右。

平养25只左右,5–6周每平方笼养20–30只。

平养20只以下。

2周龄以后鸡群密度大影响发育且诱发多种疾病。

在密度大的鸡群中空气污浊。

采食饮水受限制。

病源可以大量积累。

易产生弱鸡成为易感鸡。

增加发病的危险性。

因[省地方“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注意:蛋鸡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都有一定的标准。

饲料中营养过剩,会造成浪费,成本增加,也会使蛋鸡体重过重,影响产蛋性能;饲料中营养不足,会导致蛋鸡体重抑制,破坏蛋鸡的正常生长,散失掉应有的高产性能。

所以,蛋鸡养殖者应该参照蛋鸡各阶段的营养标准,制定出合理的饲喂配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