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1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to show Zhao marking.The talented person for 21 centuries has to have to expand enterprising spirit, have to hav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on then can.
【Key words】Innovation thinking;Development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
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2.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里特点,才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例如,教学设计1:在新课《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频率的统计规律性,我们可以如此设置问题:你知道电脑键盘上哪个键最长?你知道这样设计的原因吗?
学生对计算机的键盘可谓十分熟悉,但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按键的长短设置也有学问。
学生的情绪从惊讶到兴奋,在兴趣的驱动下转向自觉思索,这正是我们设计的目的之一。
通过创设学生十分熟悉的计算机键盘这一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
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今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动手操作,启迪创新思维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若是凭空想象,那么学生很难得出完整的结论,这时学生就不得不动手比划一下,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结论了。
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四根木棒,长分别为7cm、5cm、4cm、2cm,取其中任意三根搭三角形,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然后再找一找其中规律,最后再算一算,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自学、去思考,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要全面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5.合作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线,以合作作为手段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
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一个正立方体能展开成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学生不仅发现了十一种不同展开图形,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开规律,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提高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减少运算中的差错,又提出了(-3)4与-34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学生表明了各自的见解:①底数不同;②意义不同;
③读法不同;④结果不同;⑤一个有括号,另一个没有括号等。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间的探讨,归纳出如此完整的结论,使教师也大为吃惊,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
6.严密叙述推理,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
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述(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
如果说对
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
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如:OB,OC是∠AOD内的两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对角的概念的理解,然后才是确定角的总个数。
首先从射线OA数起,射线OA与其它三条射线可以构成三个角,再从射线OB数和其它两条射线可构成两个角……这样有序的数,便不重不漏,正确地得出角的总个数。
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再把问题加深,如∠AOD内有7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可以构成几个角?在∠AOD内部有n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顺序性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7.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
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例如:解方程(1997-x)2+(x-1996)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1997与1996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1997-1996并配以-x+x则可迎刃而解。
原方程可化
为(1997-X)2+(X-1996)2=[(1997-X)+(X-1996)]2化简整理得:2(1997-X)(X-1996)=0解得X1=1997,X2=1996。
8.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总之,创造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思维品质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数学中,教师要营造好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