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中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中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普及,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数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特点,其一是追求真实,发现问题,以开阔的思维空间来解决问题。

其二是善于质疑、批判的思维,与人们的惯性思维相左,创新思维往往带着批判的思维去认识世界,打破常规而独立思考,走与别人不同的路,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成规。

其三是勤于思考,思维具有连贯性,具有创新思维者,必定是个思想者,充满思想的头脑中,不断有新的构想闪现,因此,其思维是连贯而活跃的。

其四是开阔而灵活的思路,创新思维具有多方位角度思考的特性,思路开阔而灵活,其遇到问题时,这种灵活的思维总能找到最优的方案和最相适宜的方法。

其五是综合各种因素的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系统思考整体事物,综合所有因素,运用已知事实和知识,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后,得到新的认识。

二、善于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在学校或课堂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尤其要鼓励理解力、接受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答题。

在课堂上形成创新思维的大氛围,造就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主动创新的小环境,准确把握
创新思维氛围的有利时机,提升学生解题热情和解题水平。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创新的思维角度设计教案,依据其理论、结合其特点、运用其方法,将创新思维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发散性题型与灵活思维
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首先要选择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的题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运用多种方法,解题起点和过程灵活而全面,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近似性题型与类比思维
将近似性题目减少已知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类比的思路。

老师应当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使学生增强发现、分析、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以进行掌握概念的不同属性。

数学知识中的抽象概念与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类似题型的练习,来启发学生的类比思维和质疑。

只有批判性的思维,才能有创新的结果,尤其在数学思想中,批判性思维能突破惯性和传统思维的枷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操作性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开放性题型与想象思维
创新者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数学思想也充满着想象的过程,开放性的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能提高学生探索数学求解过程的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数学学科中不断求异创新,
通过开放性习题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增强大胆猜想、联想等一系列活跃的创新思维,从而打破数学教育的沉闷。

4.另类性题型与求异思维
在另类性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中,预测有可能结果扩散求异思维过程,能帮助学生选择到合乎条件的解答。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及时肯定学生在解题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而增加求异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创新思维带来的喜悦心情,逐步养成稳定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实施创新思维教学还必须依赖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点的学习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立体几何章节中的旋转体,教师通
过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快了解了原来很抽象的概念,这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演示的三维动画影像,让这个旋转体具有了形象直观的形成过程演示,提高了教师讲课的效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是创新教育的有利前提,在实现优化教学结构,资源共享,激发师生创新精神方面,架设起师生互动,加深彼此了解的桥梁。

六、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正确方法,围绕该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责任编辑刘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