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

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


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主要管理食品与饲料的 安全性及健康性。
其中,美国FDA是对转基因技术持支持乐观的态度 :
◆ 1992年美国FDA公布了转基因作物不需作市场前评价,除 非它引起新的安全性问题。2000 年4月,在国会科学委员会 下属的基础研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坚持认为没有科学的 证据之前不能将转基因食品(GMF: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作为一个新的食品级别,即不标注转基因食品。 ◆ 2000年1月美国政府对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颁布了限令,以防 止害虫对转基因玉米中毒素形成抗药性。美国环境保护署限 令美国大部分玉米产区的农场主应至少种植20%的传统玉米, 在同时种植玉米和棉花的地区,传统玉米要达到50%。 ◆2001年7月美国FDA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规定, 来源于植物且被用于人类或动物的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之 前至少120天,生物工程制造商必须提出申请,并提供此类 食品的相关资料,以确认此类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相比具 有等同的安全性。
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
由于基因漂流,在加拿大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
菜植株可以抗一种、两种或三种除草剂,因而有人称
此为“超级杂草”,并怪罪于转基因技术。 基因漂流并不是从转基因作物开始。如果没有基 因漂流,就不会有进化,世界上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种 的植物和现在的作物栽培品种。举例来说,小麦由A、 B、D三个基因组组成,它是由分别带有A、B、D 基因组的野生种经过基因漂流合成的。所以,以此来
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在田间发生杂交是原始的污染,第二次
污染则发生在没有清理干净的仓库和运输环节,致使传统作 物的种子混杂有基因工程作物的种子。
最可能的推断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
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 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
斑蝶事件: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 上发表文章,声称墨西哥试验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 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 导致44%的幼虫死亡。 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玉米的花粉非常重, 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马利筋叶片/CM2上只找到一 个玉米花粉;2000年开始在美国三个州和加拿大进行的田间 试验都证明,抗虫玉米花粉对斑蝶并不构成威胁,实验室试验 中用10倍于田间的花粉量来喂大斑蝶的幼虫,也没有发现对 其生长发育有影响。 斑蝶减少的真正原因,一是农药的过度使用,二是墨西哥 生态环境的破坏。
2001年《生物安全议定书》 130多个国家签署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了由下属国际植物保护协 议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植物生物风险防范纲要》
2 美国
目前,有三家美国管理机构监控运用生物技术的植 物产品,这三家机构为
美国农业部(USDA),主要管理转基因植物及相关 的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署(EPA)主要负责转基因植物活性成分 (如Bt蛋白质)的登记,对活性/惰性成分的耐性免除, 除草剂的登记;
禁止转基因作物,也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Bt抗虫棉破坏环境事件: 2002年6月3日,南京环科所与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召开会议, 6月4日《China daily》上发表了题为“GM Cotton Damage Enviroment”的文章。(GM: genetically modified)
当天,绿色和平组织在其网站上刊登了南京环科所、绿色和平 组织顾问薛达元先生长达26页的英文报告,从而再次引发国际 争论,在欧、美产生巨大反响。
1.加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研究:在研究与开发
转基因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跟
和植物油等必须清楚地标明“本产品为转基因产品”。
4. 其它国家
◆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泰国、
巴西等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政策基本高于国际组织 的规范。
◆例外:美国出于国内经济集团的利益,大面积推 广基因工程作物,使美国许多非转基因作物的种 子中有0.01%~1%含有来自基因工程的转基因。 这样的污染程度,连最挑剔的德国和日本粮食商 也只好无奈地规定:进口北美传统作物的种子, 其中转基因污染不超过0.1%就算合格。
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3年美国Caigene公司的转基因延熟番茄经 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例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植 物食品。 目前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可能危害主要有3 大类: (1)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对人体产生毒害 作用。
(2)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过敏源,引起人体的过 敏反应。
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
对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问题的初步认识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兴起时,为了防止基因重组的 生物当时主要是微生物不致进入人体或逃逸到外界,实验室设 立了各种等级的物理屏障和生物屏障。当时基因重组实验必须 在“负压”实验室进行。(从更衣室到缓冲间、准备间、实验室,
气压一个比一个低,实验室外的空气能进来,实验室内的生物
3. 欧盟
同时,欧盟在国际上极力主张对转基因产品采取“预
◆欧盟法律明确向世界宣布它对转基因产品是不欢迎的。
先预防态度”。欧盟食品工业要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 ,
管理严格,在没有得到官方授权的情况下,转基因产品 不能投放到欧盟市场。 ◆欧盟的法律:1997年5月《新食品法》规定对转基因 产品必须加贴标签。2003年7月通过了新的转基因产 品条例。根据新条例规定,转基因物质含量在0.9%以 上的所有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作物、食品、动物饲料
◆ 1996年7月10日,原国家农业部颁布实施了《农业生物基因工
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2002年4月8日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我国仅仅是以条例或者办法予
以规范,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这既不符合国际社会越来
(3)食品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可能产生变化, 使人体出现某种病症。
国外对转基因食品管理的现状
1. 国际组织 实质等同原则: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 经存在的某成分在实质上相同,那么在安全性方面, 前者可以和后者等同处理,新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 全。 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定 书》62个国家签署
3.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是否导致在环境中的传播。 目前,转基因作物都使用细菌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 因作为选择性标记,如Amp, Kan。 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细菌可以 获得对多种抗生素的抗性。这导致人们开始怀疑:转 基因植物中的抗性基因是否会转移到细菌中。 抗性标记基因是否会通过食物在肠道中水平转移至 体内微生物,从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 抗性标记基因产物是否使人体产生抗药性(食品安 全性)。
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粮食问题,对于高产的转基因产品表示 欢迎,这些国家技术落后,没有相关的转基因
成分的检测条件,对于标识问题也只能处于被
动地位,基本是按国际组织的要求和《生物安
全议定书》要求执行。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对策
◆ 1993年12月24日,原国家科委颁布实施了《基因工程安全管 理办法》
英国科幻小说中由一个科学家创造的、最终又毁灭
了这个科学家的怪物。 )那么,人类研制与种植 转基因作物到底是毁灭自己,还是拯救自己呢?
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国际上有几个典型的事件。
Pusztai事件:
英国Rowett研究所有位博士Pusztai,他用转植物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喂大鼠, 1998年秋天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大鼠食用了这种土豆后,体重和器 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 后果: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把这种土豆说成“杀手”, 并策划了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等行动,焚烧了印度的两块试验田,甚至美 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非转基因试验材料也遭破坏,以致研究生毕业论文 都无法如期完成。 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同行评审,并于1999年5月发表评论,指出Pusztai的 试验有六方面的错误: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对食用转基因土豆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动物数量少,饲 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缺少统计学意义;试验设计 差;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等。
越重视转基因食品安全控制的趋势,也不利于我国对相应违法 情形的监督、控制、约束和处罚,应加强对生物安全的一整套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转基因产品管理的一般原则
由于转基因产品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转基因产品 本身对人类的毒害作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破坏性 作用,包括转入的外源基因在环境中的扩散、对物种 多样性的影响等,因此必须从保障人类健康、发展农 业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与社会安全的基础出发,遵循 以下基本原则: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最初的例子: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生产无公害即绿色食品玉米的 农场,所生产的玉米因发现含有附近地区种植的基因 工程Bt玉米的转基因,结果迫使这家农场将这批所谓 "无公害"玉米全部销毁。研究表明,这是通过交叉授 粉传播的。类似这种通过交叉授粉使基因工程玉米的 Bt基因转移到传统玉米作物上,在欧洲和加拿大的许 多送检样品中也发现过。
争论的实质
现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经成了国际贸 易的技术壁垒。 由于某些媒体的炒作,对消费者的心理和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 响潜在风险:
1. 转基因植物释放引发“超级杂草”
目前转入植物的基因以抗除草剂的为多,其次以 抗虫和抗病毒,然后是抗逆性基因。 如果这些基因逐渐在野生种群中定居后,就具有 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成为难以控制的“超级杂 草”。
最合理的解释:
转基因作物中含有从不相关的物种转入的外源基因,这些 外源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风扬或虫媒传授等途径扩散到其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