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章绪论
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
1、专业基础课,自动化专业承上启下的课程
高等数学 积分变换 其它专业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2、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性非常强,概念多,内容多,抽象; 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能为解决实际控制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
3、自动控制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
电机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火炮雷达控制、家用电器、机 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电子、航空、航海、航天、 核反应堆等。
1.1 引言
5、积分和微分控制的思想:1922年俄裔 美国工程师米诺斯基在分析船舶驾驶控 制系统的稳定性时首次提出。 6、1934年美国麻省理工的赫曾教授创立 了伺服控制理论,首次提出轨迹跟踪在 反馈控制中的重要性; 7、1936年英国工程师考伦德:温度控制 系统的PID控制器;
8、1942年美国工程师:PID参数整定准 则,至今仍适用;
(来自互联网)
1.1 引言
指南车采用差动齿轮的机械原理:
(来自互联网)
车里面装有多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直行,小轮悬空;转弯时,一边的小轮在 辕、绳、滑轮的作用下降,与车轮和大轮发生啮合传动。若车子向左转90度, 左轮不动,右轮要转半周。与右轮相连的小齿轮也就转半周(即转过12个 齿),经过小平轮传动到大平轮,则大平轮将以相反的方向转动12个齿,即 1/4周(90度),仙人在和车一起左转90度时,又由于齿轮的啮合传动右转了 90度。其他运动情况的结果可以类推。仙人指向不变。
本课程学习方法
1、打好基础
高等数学(微积分)、积分变换(拉氏变换)
2、做好预习
讲课的速度较快、了解课程内容
3、听好课
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4、做好习题
应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内容
Ch1:自动控 制系统的基本 概念和要求
Ch2:控制系统的 数学模型 Ch3:控制系统的 稳定性及特性 自动控制系统 (定义见1.1节首段) 分析系统 的性能 Ch4: 时域分析 Ch5:根轨迹分析 Ch6:频率特性分析
1.1 引言
近代控制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古代的自动装置主要是基于相对直观的“因果关系”而 发明的,因而并未产生自动控制理论。 这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反馈原理的自 动装置有着本质的不同。反馈使“因果关系”进一步发 展成为更加复杂的“因果-果因关系”。 由于反馈形成的回路使“因果”双向相互作用,已不再 是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人们为做到知其所以然地设 计好基于反馈原理的自动装置,必须对反馈控制理论加 以研究,这也是反馈控制理论发展的初始推动力。
1.1 引言
1.1.1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远古时期的自动装置
刻漏: 最初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 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图 之右)。这里浮箭可看作是检测元件。 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则是自动调节的 问题。用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 壶解决的。莲华漏(图之左)由4个壶组成。 平水壶向平水小壶供水,平水小壶上有 溢水口,可使多余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 水面恒定。 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 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的水位升至满刻 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平 水小壶的出水小孔,切断水滴。
Ch9: 非线性 控制系 统
Ch8: 线性离 散控.1 引言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1.3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 1.4 控制系统的分类 1.5 控制系统应用实例三则 1.6 控制系统的设计概述
1.7 本书内容安排
1.8 小结
两个定义
自动控制 在人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工 作机械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运行,或使 被控量(工作机械或过程的某个物理参数)按预定 的要求变化。 自动控制系统 由自动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以一定结构组成的、能 完成某种控制任务的有机整体。
9、二战期间及战后10年:美国电信工程 师伊万斯给出控制系统的图解分析法和 根轨迹综合法,创立根轨迹法的完整理 论。 现代PID控制器
1.1 引言
10、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专 著“控制论”。1956年我国科学家 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 11、20世纪50年代,人造卫星和空 间技术的发展,成为自动控制理论 新的发展推动力。极大值原理、动 态规划理论、状态空间方法、多变 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12、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 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 控制器应用高级控制算法的能力。 13、出现若干控制理论分支:系统 辨识、鲁棒控制、协调控制、智能 控制等等。
1.1 引言
近代控制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1、用于工业过程的自动反馈 控制器-飞球调速器 1769瓦特发明了飞球调速器, 用来与蒸汽机的进气阀连接 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 调速系统。 2、动态特性研究的开始:英 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家 艾里在1829-1835系统研究了 天文望远镜的速度控制,根据 倒立摆离心力的原理首次发现 了反馈系统的不稳定性,并利 用微分方程分析了这种系统。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瓦特
艾里
1.1 引言
3、反馈调节系统稳定性问题的 研究: 1868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 表了“论调速器”的论文,首 次论述该问题。 二三阶系统的稳定判据。 1895英国劳斯判据和德国数学 家赫尔维茨的代数稳定条件; 1893李雅普诺夫基于非线性运 李雅普诺夫 动的一般运动稳定问题。 4、反馈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放 大器以及远距离通话的实现,研究如何减少放大倍数增大而 导致信号失真的问题。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和科学 家们逐步建立了反馈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方法。
1.1 引言
(来自互联网) 计里鼓车,车中有一套减速齿轮系, 始终与车轮同时转动,其最末一只齿 轮轴在车行一里时正好回转一周,车 子上层的木人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 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示 里程。这一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 表的原理相同。
(来自互联网)
候风地动仪的关键机构,是一根称为 “都柱”的倒立摆,其重心高于摆动 中心。在受地震横波袭击时,由于惯 性力作用,它将倒向震源方向,从而 带动该方向的传动部件,使相应方向 的龙口上额起挠,龙口中的铜丸便掉 落在蟾蜍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