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圆角滚压工艺的曲轴疲劳行为-答辩
基于圆角滚压工艺的曲轴疲劳行为-答辩
Logo
基于圆角滚压工艺的曲轴疲劳 行为研究 ——硕士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郭晨海 学生: 学生:葛晶
Logo
目 录
课题背景 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内容与具体工作
课题结论
Logo
一、课题背景:曲轴与滚压 课题背景:
Logo
一、课题背景:曲轴与滚压 课题背景:
曲轴的加工制造工艺十分复杂, 曲轴的加工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毛坯要经过数十 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采用一种或数种强化工艺。 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采用一种或数种强化工艺
图12:圆角坐标图
图13:圆角外表面应力分布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图 14:位置圆角深度方向应力分布
图15:51°位置圆角深度方向应力分布
图16:圆角内侧0.4mm处应力分布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从图14~15可以看出,在10°和51°位置出现压应力和拉应力急剧变化区域,拉 应力主要出现在曲轴圆角表面,在圆角内层残余应力并不大。因此可以看出,此处的 拉应力环带主要是由于变形区域与未变形区域过渡造成的,即滚压中经常出现的“凸 缘”。该拉应力环带虽然应力数值大,但仅出现在圆角表面浅层部位。 在实际的曲轴制造中,滚压后曲轴圆角还应进行磨削,磨削量一般为 0.2mm~0.4mm,因此可分析圆角内侧0.4mm左右的应力分布情况。图15为圆角内侧 0.4mm处得应力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的应力过渡比较均匀,拉应力“凸 缘”部位已经消失. 根据冯美斌、李满良[15]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曲轴圆角采用滚压后精磨,与切线滚 压和沉割滚压相比,疲劳强度可分别提高7.5%和10%。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很好解释 这一现象:滚压后适当磨削圆角,消除圆角表面拉应力区,可提高曲轴疲劳强度。
磨削
氮化 滚压
高频淬火
Logo
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曲轴与滚压
曲轴圆角滚压 强化是一种理想 的曲轴表面强化 手段, 手段,与传统强 化工艺相比较具 有成本低、 有成本低、加工 时间短、 时间短、强化效 果好等优点。 果好等优点。
Logo
1.1.课题背景:滚压与疲劳强度 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 • 表面硬化 • 残余压应力
(mm) (mm) (mm) (mm) (mm) (mm) ) ) ) ) ) ) 31 32 21 65 56 4
表2: 滚轮尺寸参数 滚轮参数 滚轮外圆半径 (mm) ) 3.2 滚轮旋转半径 (mm) ) 6.14 滚轮倾斜角度(°) 滚轮倾斜角度( ) 32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图 9:step3仿真计算结果
图10:step4仿真计算结果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四张图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滚压过程中,滚轮与圆角从点接触、线 接触直到面接触,接触的部位金属发生压缩变形,产生残余压缩应力,这也是曲轴滚压 的目的所在。但同时也发现,在圆角残余应力过渡边缘的过渡部位产生了拉应力环带。 从滚压机理来看,无论滚压参数如何设置,只要圆角部位发生变形,那么变形部位与未 变形部位的过渡地带总是会出现拉应力环带。
Logo
五、基于残余应力的曲轴疲劳强度计算
5.1:曲轴弯曲疲劳试验 : 四缸机曲轴主要受弯曲疲劳作用破坏,因此疲劳强度的试验是通过电动谐振式疲劳试验 机进行的。
Logo
五、基于残余应力的曲轴疲劳强度计算
5.2 模拟曲轴弯曲疲劳试验 计算曲轴的疲劳强度,首先要模拟曲轴在弯曲疲劳试验机上的工作状况。采用前一 章所用的单拐模型,计算其在弯曲作用力下的受力情况,从而计算其疲劳强度。 分别选取700N·m、800N·m、900N·m、1000N·m、1100N·m等不同弯矩,计算曲轴 在不同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应力云图如图25~30所示
图11:拉应力环带分布图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4.3 圆角残余应力分布 根据ABAQUS的二次开发平台,编写数据采集程序,提取圆角部位的应力数值 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比对,如图12所示,在圆角部位建立坐标系,以圆角圆心为坐 标原点,主轴颈横截面切线方向为0°,按照逆时针方向排布。
滚 压
Logo
二、研究现状:滚压研究 研究现状:
2008 2001 2003
刘荣昌:曲轴滚压 刘荣昌 曲轴滚压 加工的数值模拟
冯美斌等: 冯美斌等:曲轴 的圆角滚压工艺 与疲劳强度
2002
黄晓东等: 黄晓东等:基 于ABAQUS的 的 曲轴圆角滚压 数值分析
薛隆泉等: 薛隆泉等:曲轴圆角滚 压运动及结构参数的优 化设计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4.1:计算模型的建立 : 本文以4DE-93型柴油机曲轴为分析对象,该发动机为直列四缸直喷发动机,最大功 率64kW/3000r/min,最大爆发压力9MPa。曲轴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滚轮参数如表2所 示。 表1: 曲轴尺寸参数 曲轴尺 寸参数 主轴颈 宽度 连杆轴 颈宽度 曲柄臂 厚度 主轴颈 直径 连杆轴 颈直径 过渡圆 角半径
Logo
二、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研究现状:
曲轴结构
1
W.Y. Chien Fatigue analysis of crankshaft sections Paul Spiteri under bend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residual stresses 2 Paul Spiteri Assessment of bending fatigue limit for crankshaft sections with inclusion of residual stresses
图 25 700N·m下曲轴整体受力情况
图26 700N·m下圆角应力分布
Logo
五、基于残余应力的曲轴疲劳强度计算
图 27 800N·m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 28 900N·m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 29 1000N·m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 30 1100N·m下圆角应力分布
Logo
五、基于残余应力的曲轴疲劳强度计算
Logo
三、曲轴圆角滚压工艺理论基础
3.2 :曲轴滚压参数的影响:滚压速度的影响 滚压的速度与圆角半径、硬度、滚轮的形状和压力有关。若滚压的速度过高,则 会引起曲轴的颤动。使滚压表面产生波纹,甚至烧伤表面。若滚压的速度过低,则扭 转变形会相应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一般来说,滚压速度取30-60r/min。
图3: 四缸机曲轴模型
图4: 单拐计算模型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根据美国学者Chien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圆角处的网格密度控制在0.2mm左右 才能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比较,圆角处得网格分布需有一定规律, 因此圆角处必须采取加密的六面体网格划分的。
图5: 曲轴有限元模型
3
疲 劳
滚压工艺
弯曲载荷
Simon Ho Optimization of a crankshaft rolling process for durability
Logo
三、曲轴圆角滚压工艺理论基础
3.1:圆角滚压工艺的分类 1)过渡圆角滚压 采用切向顺序碾成滚压,滚压的工作面圆弧半径不变而弧长沿周向变化,用变弧长 滚压时,表面塑性状态的金属因圆弧宽度的变化而受到推搓作用,并因比压变化而产生 负脉动作用,这样,在不大的滚压力作用力下可获得合适的强化层深度和硬化层分布; 轴向距离公差小,加工精度要求高,磨削困难,淬火较难控制。 2)沉割圆角滚压 强化层不易受到修磨轴颈的影响,且砂轮不用修整圆角,方便精磨; 由于卸载槽的存在,可降低过渡圆角的应力集中,与过渡圆角滚压相比,在同等条 件下,其过渡圆角半径较小,可以增加轴颈的有效长度,减小轴瓦的比压,使得发动机 轴向尺寸紧凑; 可减少磨削时间,提高砂轮寿命; 滚压后,圆角内应力的重新分布会使得轴颈变形,可能使得主轴颈的跳动超过许可 范围。另外采用沉割圆角滚压,可防止精磨后降低滚压效果; 轴颈沉割后,由于沉割槽的半径要小于原轴颈的圆角半径,且沉割槽有一定的深度, 使得轴颈的直径和曲拐的重叠度减小,因此,沉割后的结构强度将下降。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4.4:滚压参数对滚压效果的影响:滚压力 模拟滚压计算中包括三个不同滚压力:7500N、8500N、9500N。为保证计算的可 比性,对三个模型施加一致的位移边界条件,计算结果如图17~19所示。
图 17 7500N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 18 8500N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19 9500N下圆角应力分布
图20 不同滚压力下圆角内侧0.4mm应力分布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4.4:滚压参数对滚压效果的影响:滚轮倾角 采用前文的计算模型,保证位移边界条件一致,滚压力取7500N,滚轮倾角分别选 取32°、37°和42°,计算结果如图21~23所示。
Logo
二、研究现状:曲轴疲劳研究 研究现状: 静态叠加法
通过线性叠加的方法, 将各个静态计算结果叠 加成曲轴各转角下的动 响应 张国超等:基于动力学仿真和 有限元分析的曲轴疲劳寿命计 算
模态缩减法
通过模态分析求解器对有 限元模型进行模态缩减,计 算模型动态载荷
AVL: EXCITE动态仿真软件 张俊红等:柴油机曲轴动态疲 劳强度分析 陈亮等:基于有限元和多体动 力学的柴油机曲轴动态强度与 冲击响应分析
图6: 曲轴圆角网格
Logo
四、滚压参数对曲轴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4.2 滚压后圆角应力分布 本文采用ABAQUS显式动力学计算,通过分析不同计算时间下曲轴圆角的应力变化情 况,对圆角滚压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以下截取不同滚压时间内圆角的应力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