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杨京英熊友达姜澍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全面衡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中国在国际比较中地位的综合统计评价指数,该指数“从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信息消费五个方面诠释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同时,“力求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设定目标,使指数更具代表性”。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可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见附件)。

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测算,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45,比上年增长14.48%。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五位。

中国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国家行列。

【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概况】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645,比2007年提高了0.015个点。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占据前两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0.892和0.844,京沪两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上年有所减小,差距从0.069减小到0.048;天津、浙江、广东分别位居全国第三至第五,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737、0.735和0.730,与上年相比,天津比上年提高了0.018个点,增长17.46%,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而广东仅上升0.010个点,增长10.42%,从上年的第四位下降至第五位。

表6.1 2000-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与分类指数比较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五个分类指数中,除信息消费指数外,其余四个分类指数值都较上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使用指数最高,为0.887,比上年提高0.040个点;其次是知识指数,为0.794,比上年提高0.013个点;环境与效果指数为0.555,比上年提高0.019个点;信息消费指数为0.516,比上年下降0.033个点;基础设施指数为0.409,比上年提高0.008个点。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在五个方面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国民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稳步提升,使用指数和知识指数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指数值均高于总指数;但环境与效果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较低,信息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等严峻现状。

同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中国信息消费增长缓慢,信息消费指数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见图6.1)。

图6.1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各分类指数比较为便于与上年度比较,本报告延续采用雷达图比较的方法,对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如图6.2所示,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偏向于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显不足;北京偏向于环境与效果指数,这主要得益于其人均GDP水平较高以及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上海则最为接近正五边形,说明信息化发展较为全面与均衡。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中国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量上不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

图6.2 2008年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的雷达图比较【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持续增长】(一)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长14.48%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07年相比,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14.48%;五个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排列,使用指数增速最快,达到41.19%;其次为环境与效果指数,增长16.19%;基础设施指数和知识指数,分别增长了4.81%和1.70%;信息消费指数呈现负增长,下降6%。

(二)“十一五”计划前三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速13.30%自1995年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来看,这是信息化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见图6.1)。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期间)为快速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开始大规模起步建设,在各个方面迅速发展,计算机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互联网用户群体,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据测算,“九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70.14%。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为平稳增长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在城乡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据测算,“十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6.61%。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08年的“十一五”计划前三年期间)为保持平稳增长阶段。

2006年以来,信息化发展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信息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在平稳中孕育出新变化。

在此期间,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13.30%,但各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其主要特点是:①基础设施指数年均增长7.25%,增长速度大幅回落。

“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由于信息化建设处于进步阶段,电视机和固定电话快速普及,计算机和移动电话从无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9.72%和22.21%。

“十一五”计划开始以来,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拥有率已基本饱和,因此,2006-2008年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回落为7.25%。

②使用指数年均增长38.27%,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从199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006-2008年,信息化使用指数年平均增速达到38.27%,比“十五”时期的增速高1.56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政府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市场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的表现。

③知识指数年均增长1.66%,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④环境与效果指数年均增长9.63%,增长速度比“十五”计划期间平均增幅高2.6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信息化环境与效果指数比上年增长16.19%,增速比上年高10.51个百分点,表明国家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且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较大。

⑤信息消费指数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3.33%。

信息消费指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近三年来信息通讯技术没有出现重大变革,已经成熟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以及电信资费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在居住、购车和食品消费等方面支出加大,信息消费支出占比则相应下降。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在居住和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16.6%和17.4%,城镇居民家庭的信息消费支出仅增长4.6%,从而使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致使2007年和2008年信息消费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2%和6%(见表6.2)。

表6.2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对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依据信息化水平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

2008年,北京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92,介于2007年世界排名第13位的澳大利亚(0.896)和第14位的日本(0.891)之间;上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44,与排名第22位的爱沙尼亚水平相同。

此类地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五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指数和环境与效果指数,均大大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陕西、山东、重庆和山西,共10个省(直辖市)。

这些省(直辖市)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8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和第一类地区的78%。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各分类指数(除环境与效果指数略低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设施指数高出的幅度最大。

②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

③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吉林、新疆、河北、黑龙江、湖北、内蒙古、海南、宁夏、湖南、江西、四川和广西,共12个省(自治区),吉林由上年的第二类地区下降到了该类地区。

这些省(自治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和第一类地区的70%。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除知识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均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青海、安徽、河南、甘肃、云南和贵州,共6个省,河南由上年的第三类地区下降到该类地区。

这些省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56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第一类地区的65%。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五个分类指数不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均低于第三类型地区。

②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

③基础设施指数、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均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该类地区与第三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为西藏自治区。

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25,虽然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和第一类型地区的60%,但自身纵向比较,信息化有较大提高。

西藏2008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速居全国第一。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各类地区的差距都比较明显。

基础设施指数在各类地区和各类指数的比较中为最低。

表6.3 2008年全国及信息化五类地区总指数与分类指数比较通过对以上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表明全国地区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并存在数字鸿沟。

【对策和建议】自“十一五”计划时期以来,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建议:(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深入进行信息化基础性及前沿性研究,提高信息通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要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应用,提高生产率和效益;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企业生产制造装备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营销信息化,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要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相关法规及优惠政策体系,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