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权转让纳税的规定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如实提供下列证件、资料,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一)工商登记变更表及工商营业执照;(二)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三)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和登记表等);(四)其他有关资料。
具体到股权转让,其纳税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印花税《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规定,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是:经政府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所立的书据,以及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
适用税率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同时,《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产权转移书据由立据人贴花,如未贴或者少贴印花,书据的持有人应负责补贴印花。
所立书据以合同方式签订的,应由持有书据的各方分别按全额贴花。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第十项规定,“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是:经政府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所立的书据,以及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
因此,股权转让适用印花税税目中的“产权转移书据”,需要缴纳印花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附件规定,产权转移书据的税率为: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二、个人所得税《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以下简称“67号文”)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股权转让是指个人将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法人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出售股权;(二)公司回购股权;(三)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被投资企业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以公开发行方式一并向投资者发售;(四)股权被司法或行政机关强制过户;(五)以股权对外投资或进行其他非货币性交易;(六)以股权抵偿债务;(七)其他股权转移行为。
第四条规定,个人转让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合理费用是指股权转让时按照规定支付的有关税费。
此条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67号文规定,股权转让收入是指转让方因股权转让而获得的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股权转让收入应当按照公平交易原则确定。
而该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核定股权转让收入:(一)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二)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三)转让方无法提供或拒不提供股权转让收入的有关资料;(四)其他应核定股权转让收入的情形。
因此,个人如果以明显偏低或者且无正当理由转让股权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自行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关于何为“明显偏低”和“无正当理由”,67号文在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进行了规定。
第十二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视为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一)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份额的。
其中,被投资企业拥有土地使用权、房屋、房地产企业未销售房产、知识产权、探矿权、采矿权、股权等资产的,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股权对应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二)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初始投资成本或低于取得该股权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的;(三)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收入的;(四)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收入的;(五)不具合理性的无偿让渡股权或股份;(六)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视为有正当理由:(一)能出具有效文件,证明被投资企业因国家政策调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导致低价转让股权;(二)继承或将股权转让给其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身份关系证明的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三)相关法律、政府文件或企业章程规定,并有相关资料充分证明转让价格合理且真实的本企业员工持有的不能对外转让股权的内部转让;(四)股权转让双方能够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的其他合理情形。
根据67号文第十四条的规定,主管税务机关应先按照股权转让收入每股净资产或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股权转让收入,如果未达到目的,再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收入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以零元转让股权,虽然转让人未获得任何对价,但很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低于初始投资成本或低于取得该股权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从而主管税务机关可能自行核定股权转让收入,除非有上述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况,即有正当理由。
另一个可能的情况为零元转让被认定为赠与行为。
关于赠与股权的纳税问题,可以从上述法规来分析。
(一)赠与人是否需要纳税就67号文而言,纳税人为股权转让方,也就是无偿赠与行为中的赠与人。
一般而言,赠与人在股权赠与中并无所得,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但是,赠与行为是否属于67号文第三条中所指的“其他股权转移行为”尚无定论。
但从文义解释的的角度来看,无偿赠与股权行为中,股权经过变更登记,所有权由一方转移至另一方,属于第三条规定六种具体情形之外的“其他股权转移行为”。
67号文还规定,申报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其中不具有合理性的无偿让渡股权或股份就属于税务机关核定股权转让收入的范围。
何为合理性的无权让渡股权,67号文第十三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视为有正当理由:“(二)继承或将股权转让给其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身份关系证明的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四)股权转让双方能够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的其他合理情形”。
也就是说,如果赠与人能够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明,且身份人在上述规定的范围之内,即属于合理性的无偿让渡股权,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他情形下,若无有效证据证明无权让渡股权的合理性,那么赠与人将会被税务机关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二)受赠人是否需要纳税67号文规定的纳税义务人为股权转移中的转让方,也即无偿赠与中的赠与人,因此该67号文无法成为受赠人发生纳税义务的依据。
除此文件外,再无其他全国性适用的法律文件对受赠人在股权无偿转让中纳税义务予以规定。
因此,如无特殊规定,受赠人不属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
但是,根据冀地税函[2009]119号文和粤地税函[2009]940号文等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如果受赠人与赠与人之间不存在具有法律效力的特殊身份关系,受赠人因无偿受赠股权取得的受赠所得,就应当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但以上文件仅属于地方性文件,仅适用于地方,并没有全国范围的适用性。
因此,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1)赠与人在无合理性的理由无偿让渡股权时,会成为纳税义务人;(2)根据部分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受赠人仅在部分地区具有纳税义务。
延伸到本案例中,自然人以零元转让股权,无论该转让是否被认定为赠与行为,都很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从而主管税务机关可以自行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三、企业所得税如果转让的股东涉及到企业,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转让财产收入列入企业收入总额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股权取得的收入属于转让财产收入。
因此,企业转让股权的收入要缴纳税款。
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延伸到本案例,自然人股东将股权零元转让给法人股东,而法人股东不是转让方,因此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不纳税的后果67号文第二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被投资企业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和报送相关资料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第六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因此,股权转让不申报纳税不会直接受到相关处罚,而是先收到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和限期缴纳的通知,如果仍未改正和缴纳的,才可能受到罚款或者其他形式的处罚。
五、结论印花税是转让股权收入必须要缴纳的,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缴纳。
对于零元转让股权,税务机关很有可能根据67号文第十一条的规定自行核定股权转让收入个人所得税。
如果将零元转让股权视为赠与行为,则赠与人在无合理性的理由时,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企业所得税只有股东是企业时才缴纳股权转让所得税,税率为25%,但是符合减税条件的企业可以相应降低税率,由于在本案例中企业为受让方,因此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对于不缴纳税款的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先由税务机关进行催缴,仍不缴纳的,最高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参考法律法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2004年2月1日实施,国家税务总局第36号)【部门规章】《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1991年9月18日实施,国税发[1991]155号)【部门规范性文件】《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1988年9月29日实施,财政部)【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2011年修订,国务院令第588号)【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年修正,主席令第48号)【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11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00号)【行政法规】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17年修正,主席令第64号)【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年修订,国务院令第512号)【行政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