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载体。

它既满足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活动要求,又与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按照合院空间—建筑组团—街坊—聚落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

聚落空间大致由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以及景观空间三大类型组成。

其中线性空间主要是指聚落内部的街巷以及线性水网空间,主要水道是聚落的主轴,确定了聚落的形态走势。

街巷是随着徽州聚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将聚落划分为几大块,是聚落的主体骨架。

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以及交叉空间。

景观空间是另外一种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以及蕴含的人文特色。

而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布局的错落使得整体聚落空间相互交叉、富于变化、彼此渗透。

西溪南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聚落,在《丰南志》的记载中:“丰南,隶歙之西乡,一称丰溪,俗称溪南,又称西溪南。

崇山环绕,沣水萦回因处丰乐河之南,而得名曰丰南焉。

”在公元860年,吴氏家族在这个地方定居,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室兴旺;由于子孙日蕃,房屋逐渐开始凋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如今的西溪南村。

在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徽商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

西溪南村的吴氏家族成为徽商的典型代表。

他们以经营木材、茶叶、盐,聚集了很多钱财。

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

于是,这些富商回到西溪南,修建祠堂和社屋,设立了学堂,至此西溪南这个地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溪南村是徽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过十二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

据说当时1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丰南八景诗》。

直到清朝鼎盛之后的将近百年,公元1856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经过西溪南村,与当时的清朝部队、乡团进行战斗,当时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乱,
1引自于杂志,《西溪南古风悠悠绽芳华》,吴江海,《安徽日报》,2016-07-01
都逃离此地。

绝大部分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房屋,遭到破坏,人口、财富、急剧减少,西溪南这个盛极一时的聚落就此没落。

西溪南聚落,地里条件突出。

从北开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等山峰环绕在西溪南的周围,从远处几十公里外,就可以看见所有的山峰包围。

由于西溪南靠近黄山,有丰乐河作为依托,水利条件极佳。

一个传统聚落兴盛的必要物质自然条件包括了,丰沃的土地和便利的水系,西溪南在选址上,充分体现了地利的优势。

西溪南地处皖南山区,除了拥有良好的山川水秀,也是极其罕见的平原地区,整个聚落东西贯通,宛如棋盘,其中村内有三条主要水系分别名称是条堨、陇堨、雷堨,贯穿聚落内部,这是比较科学的水系。

三条水系将河水引入其中,村民平常用这里的水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在河道干旱的时候,也可以灌溉土地。

条堨、陇堨、雷堨都有埠头,用青石板铺盖,便于引导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而且还有三条重要历史街区,前街、中街、后街(溪边街),整个聚落结构由街巷作为骨架,水系穿流其中,那些毗邻的建筑、饱受风霜侵蚀的墙体,印证了历史的足迹。

西溪南村拥有大量传统民居,包括了明清朝遗留下来的姚氏古宅、刘氏古宅,以及民国初期的一些建筑风貌,这些遗迹可以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名片,需要大力保护的有效开发。

西溪南村整体空间形态概况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丰富的植被空间
西溪南聚落中,有千年银杏树,五百年的桂花树,二百年的罗汉松等古树名木,生长旺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村前屋后,有很多植被、梅、桃等果树。

沿丰乐河两岸和溪中岛上有很多枫杨,景色秀美。

丰乐溪上游二坝水面1500余亩。

两岸植被完好,植被茂盛,物种繁多,有很多翠竹、茶园、松树、杉木、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

(2)优良的水文空间
西溪南聚落水文环境独特。

丰乐河绕过西溪南村,水流平缓清澈,没有污染,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二类标准。

从宋朝开始,西溪南兴建了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专家誉为“江南都江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包括条堨、陇堨,雷堨三条人工河渠。

丰乐河上游的琵村是条堨,陇堨两条水系的进水口。

在明朝公元1506元,西溪南的吴氏光公家族修建水榭,其间有干渠一条,大约长1000米,支渠
2条,大约长4000米,斗渠约45条,总共长度大约五十公里,用来浇灌土地。

对于雷堨来说,其进水口在丰乐河西溪南村的上半部分。

南宋年间,大约在公元1278年,由程氏的几个人修建,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64年完成修建。

雷堨的水系分布情况是,干渠一条,支渠由四圳组成,总长约五千米上下。

整个长度蔓延到岩寺下面的河村,浇灌的土地大约一千七百亩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西溪南聚落才能得以兴旺,雷堨是临水工程,长久浸在水中,是西溪南聚落的水口。

(3)棋盘式的聚落空间形态
如图2-3所示,西溪南聚落的整体村落结构,是由东往西发展,因为依靠在丰乐河的南面,所以坐北朝南,整体布局结构是棋盘式布局,形状是斜向的长方向,是典型的沿水性聚落形态。

因为三条水系,条堨,龙堨,雷堨又有三条古街穿行其中,所以整体风貌,具有传统聚落的内敛性和聚拢性。

西溪南的基本空间形态是:“画里乡村,徽州人家”。

整体空间布局可以由大到小分为:整体区域环境——古村结构——特色街巷——民居——园林五个空间层次。

西溪南村整体构架可以总结成为两个横向三个纵向四个核心地区,如此明确的聚落骨架将西溪南村的典型空间形态、聚落特质和节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徽州文脉特色的传统人居环境状态。

具体来说,“两个横向”指以中街—上街和溪边街这两条街道为主轴的横向脉络。

“三个纵向”指的是从西溪南自然风光园——原村委会——义义画馆,同知巷——进士巷——中街——钓雪园,绿绕亭巷——中街——更夫街——溪边街,这样的三条纵向脉络主轴,对于“四个核心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老屋阁、钓雪园、绿绕亭、果园四大特色古建园林节点。

这样可以看出来,作为一种地域特征的代表,西溪南村拥有独特性和标志性的地方特色。

正是因为西溪南聚落保存完好的国宝级古建、园林、石桥等,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迹和无法复制的文化名片。

相关主题